过去长达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学界和政界严重误判中国,左派记者斯诺曾多次受到罗斯福召见,杜鲁门最终放弃了蒋介石的中华民国,而自基辛格1971年展开对中国的破冰之旅,美国学界和政界对中国产生更加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一个经济繁荣的中国会融入文明世界尊重自二战以来美国所主导的国际秩序和地緣政治格局,商界数十年来把中国视为一棵“摇钱树”,致力于诱惑开拓庞大的中国市场,只是到了川普时期,对中国的认知才发生一改变。华裔学者余茂春提出的“区分中共和中国人民”概念受到华府重视。
余茂春2017年由美国海军学院进入国务院智库,受到时任国务卿蓬佩奥赏识,成为国务院中国问题首席顾问。“区分中共和中国人民”这个概念提出后,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于2019年在一次演讲中非正式讲出来,2020年7月23日,蓬佩奥在尼克松纪念图书馆发表中国政策演说,提到要和中国人民交流,“我们还必须与中国人民进行接触,并赋予他们力量,他们是充满活力、热爱自由的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完全不同。”“中共对中国人民诚实意见的恐惧甚于任何敌人。”
2020年7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抨击美国“污蔑了与中国人民血肉相连的执政党”。2020年9月3日,习近平在北京大会堂举行抗战75周年座谈会上,称有人将中共和中国人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中国人民绝不答应”。
到了拜登时期,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杜如松对中国的解读更加清晰,杜如松在《长期博弈:中国取代美国的大战略》新书中指出,美中之间是零和游戏,中国想要竞争谁将领导亚洲和全球秩序,而美国应以超限战策略,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杜如松揭示了冷战结束以来,从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到习近平的“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一脉相承,三十多年来都在实行削弱美国实力、自主发展、逐渐取代美国在亚洲和全球领导地位的“大战略”。
杜如松排除了单边妥协、讨价还价容纳或安抚中国的战略,以及通过和平演变或政权更替改变中国的战略。在对这两种战略进行评估后,他发现面临巨大障碍,难以成功。杜如松认为,最符合逻辑的剩馀选项就是竞争战略。
杜如松把中国的大战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989年到2008年是始于1989天安门事件、1990年美国波斯湾战争和1991年苏联解体(1991)。苏联垮台并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冷战的延续,冷战的主角由苏联变成了中国,一个比苏联人口更多实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新帝国,开展把取代美国视为首要战略。美国很快替代苏联成为中国首要安全问题,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大战略,一场取代美国实力长达30年的斗争。
第二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启动了的第二次取代美国战略,直到2016年结束,其目的是寻求在亚洲建立中国区域霸权的基础。那场金融危机让北京看到美国势力在减弱,使中国更大胆推行更有信心的政策。
到了2016年,在英国脱欧和川普当选之后,在习近平“百年未见之大变局”口号下,中国启动了第三次取代美国战略,这次是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其削弱美国和建设自身的力量,以取代美国作为世界领袖的地位。
也就是说,美国两党对中国的认知越来越趋于一致,任何勾兑妥协馁靖都将受到审视和批评,尽管中国现阶段呼吁中美之间不能脱钩,试图通过所谓民间外交修复所谓的战略伙伴关系,但很显然,中美关系的春天已经过去,基辛格留下的政治遗产随着基辛格的离去,一个不同于过去50年的中美新时代已经来临。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