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经济学教授兰小欢的《置身事内》最近非常火,其副标题是“要读懂中国经济,必先读懂中国政府”
我们能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解读出:
1、造成今天中国经济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2、在经济下行周期,体制特点将会放缓还是加速经济下行?
3、经济下行周期,体制将如何影响居民和私营企业?
4、政府的权责不匹配会加剧还是缓解?
5、今天的突发事件及灾后应对的政府缺位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当然《置身事内》,是一本只写了一半的书
如果写完,书名应该改为《论一个既作裁判员,又作运动员的政府如何陷入制度性经济危机》
本书没写的另外一半内容,其实都列在了每章的推荐书目里。
本书结合其他的书,如《中央帝国财政密码》对比读,会发现作者的不同视角,更能发现兰小欢笔下的今天政府的种种现象,在历史上的对应。
例如在《置身事内》中
“在我国,政府不但影响“蛋糕”的分配,也参与“蛋糕”的生产,所以我们不可能脱离政府谈经济。必须深入了解这一政治经济机体如何运作,才可能对其进行判断。我们生活在这个机体中,我们的发展有赖于对这个机体的认知。要避免把舶来的理论化成先入为主的判断——看到现实与理论不符,便直斥现实之非,进而把要了解的现象变成了讥讽的对象——否则就丧失了“同情的理解”的机会。”
这个观点,在《中央帝国财政密码》中,能很容易的找到对应:
“盐铁官营,政府下场做运动员,造成官僚机构叠床架屋,既破坏效率,又滋生腐败。”
《置身事内》详细讲述了从财政包干到土地财政的转型过程。
但无论财政包干,还是土地财政,其实不过是让地方成为了半个“包税人”,在法治相对完善,经济欣欣向荣的改开阶段,包税人对纳税人的盘剥相对受制约且痛感可接受;但在经济下行,法治不断被破坏的现在,包税人必然加大对纳税人的盘剥,而下行的经济又会让这样的盘剥变得格外无法忍受。《中央帝国财政密码》中提到,“经济减速时,官僚集团膨胀会加速,因为每个人都吃空饷。这时吏治也最败坏,官员不是想着政绩,而是更花心思讨好上级。”
从历史中,我们也知道,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的副作用,最后也导致了大明的覆灭。土地财政很可能也是一样: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提升了税收效率,但也让明朝形成了路径依赖,每次出现财政问题就通过加征税赋解决,久而久之让百姓不堪重负。就像今天的房地产让地方政府形成路径依赖,是解决财政经济问题的夜壶一样,一条鞭法也是当年大明的夜壶,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也没有找到另一个能替代一条鞭法的夜壶。
分税制改革尝试加强中央财政,并催生出土地财政是另外一个本书花了相当的篇幅介绍的主题:
“央地关系历来是研究很多重大问题的主线。一方面,维持大一统的国家必然要求维护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另一方面,中国之大又决定了政治体系的日常运作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历史上,央地间的权力平衡需要各种制度去维护,一旦失控,王朝就可能分裂甚至覆灭。
。。。
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和省分成,省也要和市县分成。可因为上级权威高于下级,所以越往基层分到的钱往往越少,但分到的任务却越来越多,出现了“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压”的局面。改革后没几年,基层财政就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基层政府一旦没钱,就会想办法增收,以保持正常运转。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农村基层各种乱收费层出不穷,农民的日子不好过,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频发。基层政府各种工程欠款(会转化为包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讨薪事件)、拖欠工资、打白条等,层出不穷。2000年初,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写信,信中的一句话轰动全国:“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2006年1月1日,农业税彻底废止。”
个人的理解是,土地财政吹起如此大的房价泡沫,可以理解成地方政府权责不匹配激励不相容的情况下在不得不走的一条解决财政问题的路。
可以想象,在土地财政逐渐失效的时候,地方政府很可能在既要又要的压力下,和利益的驱动下,催生出其他的创收方法,而在蛋糕无法做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新的创收几乎必然将损害包括个人和企业在内的市场其他参与者的利益。乱收费现象会变本加厉的卷土重来。
另外,从本书来理解中央为什么不救地方债,不给普通老百姓发钱,其实本质很可能在于“央地博弈”。中央财政救地方,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弱中央,强地方,目前的当政者还在继续集权的过程中,不愿意做削弱中央集权的事。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是结构性的问题,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中央救地方债是个治标不治本的事。
但是,如果地方债发展到影响地方稳定的情况,中央的态度就很值得玩味了。
在接下来的经济下行中,如果不以gpd增长考核官员,而以地方上交财政额考核官员,那么,我觉得官员与民争利,新“亩产万斤”可能就要来了,大饥荒也就不远了。
其他一些本书精华及点评如下:(见下推)1/n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