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改革中,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价格双轨制」。其实价格双轨制并非顶层设计,而是被迫妥协。
价格双轨制是从85年开始的,放开部分上游生产资料价格的主要原因是,在农村改革和允许城镇个体户后,有些农民和个体户发了财,收入甩国企职工一大截,原本很有优越感的国企职工,心里开始不平衡了,纷纷要求涨工资。可是财政哪里有钱涨工资啊,就一方面调整工资结构,将基本工资与工龄工资和职务工资相结合,尽量拉开梯度,以刺激职工的积极性,一方面就是允许企业以市场价卖计划外的生产资料。
对于这些生产资料,政府在下达生产指标的时候已经规定了价格,放开部分计划外产品价格就意味着部分可以高价卖给市场。比如钢材,如此政府向宝钢订了10000吨,每吨价格500元,价格是不能变的,但宝钢生产了12000吨,多出来的2000吨就可以卖给市场。
当时乡镇企业、个体户扩大生产,都需要钢材又搞不到批条,这2000吨钢材流入市场很多就被高价抢光。然后国企就从中尝到了甜头,超计划外的生产越来越多,各个行业都在超计划生产,将更多产品卖给市场,以提高效益给职工涨工资、发奖金。
但是中央不同意了,因为国企上缴的利润没有增加,还规定国企卖给市场的价格不能超出计划价格的20%,但是根本管不住。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国企卖给市场的价格越来越高,有时候甚至是计划价格的好几倍,就比价格双轨制逐渐形成…
更多内容请看《改开的细节5——城市的改革》:https://t.co/3DAnxxSB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