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里有段很有意思,讲的是武昌起义成功后几个月,南方多省陆续举起共和大旗,但已经把袁世凯贬为庶民的清政府竟无一人可以领兵前去剿贼(对大清来说,所有起义军都是贼)。当然,满清权贵不会打仗是一方面,各方军队他们根本就调不动是另外一个当年。
眼看着统一的大清要变成南北朝了,太后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但袁世凯坚持不出山,这正是要向清政府要价的好时机,清政府除了满足全部条件根本就没有谈判的筹码。
就这样,袁世凯顺利去除了摄政王,从奕匡手里拿回了宪政总理大臣,切切实实的掌握了政府大权。而在此之前,他虽被贬为庶民,却对军队尤其是北洋仍有绝对的影响力,因为下面的每个将领都是他一手培养一手提拔起来的。
满清权贵除了贪财好色骄奢淫逸,真是啥啥都不会,只能任由袁世凯摆布。袁世凯心里也清楚,即便带着军队去镇压,到底能不能打下来还是个未知数。也就是说熬了270多年,清朝终于醒来了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上袁世凯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精于算计的袁氏也没让社会失望,很快就跟清政府谈起了退位。这时候有意思的地方就来了,袁建议太后皇帝退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奕匡一听就来气!心想我们请你来是保我大清的,而非亡清的。但这话不好出口,转了一下变成了:我怎么瞎了眼,结交了你这样的朋友!
就像曾国藩、李鸿章一样,袁世凯确实很有才能,但他一直没有出头的机会,还是凭着他爹跟李鸿章的交情才进的北洋。(剧情交代,未必就与史实相符)但在李鸿章因签订《马关条约》失势后,他又去走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的路子。李鸿章觉得他不忠,但也找不到一个比他更有才能的人,还是把北洋水师交给了他。李鸿章死后,他又走荣禄的路子,荣禄跟李一样,又给他指了庆王奕匡这条路,还告诉他奕匡特别爱钱,没几天袁氏就拿着50万两银票就拜见庆王奕匡了。
因为袁世凯有能力,又特别懂的官场的门道,奕匡对其一见如故,还让自己的儿子与其结拜为兄弟。从此,在奕匡的帮助下,袁世凯开始飞黄腾达,奕匡也觉得跟袁氏交情深厚。
直到袁世凯在大殿上回复奕匡:王爷,你我原本就没有交情时,奕匡才意识到,他们是因为利益走到一起的,也是因为利益而分道扬镳的,所有的看起来深厚的交情,都是掩盖在利益同盟之下的,没有袁世凯为他前前后后的布局奔走,他哪来那么多财可发。同样,没有奕匡对大政方针的影响,他袁世凯哪有那么多权力与资源可享。原本就是一场打着情感牌的钱权交易,到后来竟然连自己也信了,只能说面对袁世凯这样弄权的高手,奕匡还是太天真了。
推荐观看《解析中国军事制度》:https://t.co/XerTz3Bf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