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日本人是不是真的忘记了拉弗曲线?1974年12月,经济学家阿瑟·拉弗和几位朋友在华盛顿特区的一家高档餐厅共进晚餐,当他们讨论起福特总统的增税方案时,阿瑟·拉弗抓起餐巾纸和一支笔,在餐巾纸上画了一条曲线,说明他为什么反对福特的增税方案。从此,经济学上就多了一条有名的曲线。尽管阿瑟·拉弗在后来的文章中澄清,这条曲线并不是他的原创,因为早在14世纪,穆斯林哲学家伊本·赫勒敦就已经提出类似思想。
而且在18世纪,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和哲学家大卫·休谟,也分别表达过类似观点。但可能因为当晚和他用餐的几位朋友特别有影响力,更可能因为他在餐巾纸上画的那条曲线确实简洁明了,所以经由他阐述的这个思想,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并且流传开来了。那几位朋友分别是华尔街日报副主编万尼斯基、福特总统幕僚长拉姆斯菲尔德、拉姆斯菲尔德的副手迪克·切尼。
正是万尼斯基在《公共利益》上发表文章,将这条曲线命名为“拉弗曲线”,而后面两位,一位后来成了美国国防部长,一位后来成了美国副总统。这条曲线很简单,它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很简单。它是说,在0%和100%这两个极端税率中,政府的税收都会是零。从0%的税率开始,税率越高,政府能获得的税收越高,但到达某一点后,随着税率增加,政府收入将会逐渐下降,当税率高达100%时,政府税收将归零。
也就是说,从增加政府税收的角度看,并不是税率越高越收入越多。税率太高,你收入反而下降,甚至变为零收入。请看这条曲线:在这条曲线中,横轴T为税率,纵轴R为政府收入,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收入在一开始时会随着税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到达某一点后,这条曲线就会掉头向下。
随着税率继续增加,政府收入将越来越少,当税率达到100%时,政府收入是零。其实任何做过生意的人,都不难理解这条曲线的含义。在市场中,你销售任何商品,都必须探索一个合适的价格,并且根据市场情况加以调整。无论定价过低还是定价过高,都会让你无法在市场中存活。定价过低会让你入不敷出,定价过高会让你失去顾客。
市场和政府征税的一大区别,是一个商家错误的定价策略,通常只会影响他一家企业的前景,毕竟消费者通常还有许多别的选择。但如果政府推行过高的税率,那市场中的投资者、企业家、劳动者就只能选择躺平或者远走他乡,这对市场的损害要大得多,因为做蛋糕的人少了。阿瑟·拉弗在2004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回顾了美国历史上三次重要的减税举措,每一次都证明了拉弗曲线的有效性。第一次是1920年代的柯立芝减税。
1913年,联邦累进所得税开始实施,最高边际税率为7%,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税率迅速大幅提升,并于1918年达到77%的峰值。直到柯立芝总统减税政策出台,最高个人税率降至25%。在1925年减税之前的4年中,收入平均每年下降9.2%。减税后的四年里,收入仍然波动,但平均每年增长 0.1%。经济对减税反应强烈,产出几乎翻倍,失业率大幅下降。
第二次是1960年代的肯尼迪减税。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最高边际所得税率稳步上升,在1945年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94%。肯尼迪总统相信减税有利于经济增长,因此提出了大规模减税建议,并在他被刺杀后获得国会通过成为法律。1965年美国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从91%降到70%。在1965年减税之前的四年里,联邦政府所得税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为 2.1%。减税后的四年里,联邦政府所得税收入年均增长8.6%。
联邦所得税收入不仅在减税后的几年里有所增加,而且增长速度要快得多。第三次是1980年代的里根减税。1981年里根上任后立即推行税收革命,美国最高边际所得税从1981年的70%大幅下降到1988年的28%。减税的效果是显著的,1983年之前的四年里,联邦所得税收入平均每年下降2.8%,政府所得税总收入每年下降 2.6%。1983年至1986年间,联邦所得税收入每年增长2.7%,政府所得税总收入每年增长3.5%。
今天的日本是世界上税负最高的国家之一。假设你在日本开设一家公司,企业所得税的最高实际税率为29.74%,比美国(27.98%)、加拿大(26.50%)、法国(25%)、意大利(24%)、英国(19%)都要高。在G7国家中,只有德国(29.93%)略高于日本。在市场中历经千辛万苦,缴纳高额的企业所得税后,你作为投资者、创始人、企业高管获得了丰厚回报,很遗憾,在日本还有很高的个人所得税在等着你。
和许多国家一样,日本的个人所得税也是累进制的,其中最高边际税率高达45%。而这还只是国家层面的个税,除了国家层面这45%的个税外,你还需要向地方政府缴纳高达10%的个人所得税,综合起来日本的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是55%。远高于美国(39.6%)和中国(45%)。
当然,日本会有一些免征额,这对于普通人来讲是有利的,但对那些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来讲,这些免征额就没多大意义了。而这些企业家,正是一个社会中最能创造财富的人。1/2
作者:周克成
来源:江户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