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换一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伤害链系统一定会因资源匮乏经济下行而崩溃分裂吧。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令“猜疑链”的概念广为人知,但他在作品中,极大地低估了人与人之间通过交流对话消除猜疑的难度。如果消除猜疑在能面对面交谈的人类之间是如此轻易,为什么翻开中国史书,历朝历代不论天潢贵胄还是世家门阀,都会反复上演夫妻反目父子相疑手足相残的惨剧?
事实上,克服猜疑链是艰难的。伤害链逻辑和产业链逻辑,正是人类创造出来应对猜疑链的唯二有效工具。
如果把社会合作的社交网络比作“电网”,那么猜疑链这个在我之前的叙述中通常未作强调的前提,就是输电时需要应对的电阻,伤害链逻辑通过上位者输出伤害制造恐惧来保证下位者的服从,以威逼为手段克服猜疑的做法,就类似于提高电压来应对电阻。
和真正的电网不一样的是,猜疑,这个伤害链需要克服的对象,在社交网络中不是恒定不变的。
人群的猜疑情绪会随着资源的匮乏,随着安全焦虑的上升而上升。
在一个经济处于下行状态的伤害链系统中,在一个靠高压维稳的系统中,随着人们感受到的压力增高,人们对安全的渴望,对其他人的猜疑情绪,也会升高。和物理学上的电网相反,在这里,电压增高了,电阻也随之增高。电阻升高后,为了保证输电效率,输出方就需要再次升高电压。
上位者加强了对下位者的伤害力输出,令下位者对未来充满疑虑。心怀疑虑的下位者为求自保,就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具备不服从的资本,一旦下位者们开始积攒这样的资本,上位者想要保证下位者的服从,就需要制造更强的威慑。
这是个恶性循环。
高压加剧猜疑,猜疑加剧又令上位者为维持原状需要制造更高的心理压力。
而为了制造更强威慑,为了输出伤害,上位者需要从底层攫取更多资源。这会令已经下行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整个系统中的每一个人都因资源趋于匮乏更焦虑、更猜疑。
人类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是有极限的。
一旦猜疑情绪的增长失控,人们很容易依照本能作出反应,那就是收缩信任范围,收缩自己需要克服猜疑的社交合作范围。
当能量因电压、电阻的循环上升被大量浪费在网络系统中,难以输送到终端时,维持网络的既有规模就不再现实。
我们能在历史记录中看到,也能在现实政治中观察到,每当经济压力增大,伤害链系统就会迎来规模缩减。明面上,常常是喊着“精兵简政”试图削减开支、裁撤人员,暗地里,则是许多系统内体制内的人拉帮结伙,通过构建人数较少但更团结的小集团、小派系来应对大环境中不断升高的政治压力。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是因为伤害链本身具备向外扩张的冲动,伤害链逻辑自我强化的结果就是成为帝国。
合久必分,则是因为伤害链一旦遇到“猜疑加剧导致伤害输出加强,伤害输出加强又引发猜疑加剧”的恶性循环,就会因组成系统的个人都无法突破人类心理承压能力的极限而无法维持其规模,裂解为一些在彼此猜疑的大背景下仍能保持内部互信的小集团,和不超出这类小集团控制能力极限的势力范围。
中国历代王朝的覆灭,都是伤害链系统无法维持其既有规模的结果。
经济下行,灾民化为流民,流民化为暴民,虽然冲击了社会秩序,但并不是伤害链系统崩溃的直接成因。直接成因是伤害链系统的既有规模无法在高压下继续维持,组成伤害链系统的那些上层彼此之间的信任无法维持,掌控维稳资源的那些人彼此之间的合作无法继续。
而且早在底层的危机出现以前,手握资源的伤害链上层之间就已经出现了信任危机,不论伤害链系统原本的制度设计是怎样,对合作者心存疑虑的个体都会未雨绸缪,积攒资源,为应对他人的不合作预作准备。
混官场的,谁还没几个“自己人”,没藏些“小金库”?
但只要你有了自己人,有了小金库,有了不服从的资本,脑子里只有伤害链逻辑的人就很难信任你。你有了不服从的资本就注定会走上不服从的道路。
在猜疑心态下,合作并非绝对无法达成,但需要苛刻的条件,例如通过联姻、质子等手段形成较牢固(其实还是很脆弱)的关系纽带。能满足苛刻条件的潜在合作对象是很有限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伤害链系统能保持的规模也是极为有限的。
从心理角度分析,是信任的能力和信任的范围,决定了社会合作的规模。
人心隔肚皮,人与人之间的猜疑是永存的。
克服猜疑,才能建立信任。
能在多大范围内克服猜疑,才能在多大范围内达成互信。
而一旦选择了伤害链逻辑,选择了用威逼来克服猜疑,社会合作的规模上限就会由上位者在不断升高的猜疑情绪中输出伤害震慑下位者的能力极限决定。这一极限,同时还会受人类对恐惧的心理承受极限制约(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还会因社会中猜疑情绪的升高不断缩减。
系统分裂为派系,帝国由统一走向割据,是猜疑加剧后社会合作规模缩减的必然结果。
人口减少虽然是另一条缩减社会合作规模的可能途径,但人口减少的规模要达到促成幸存者团结互信的程度,需要令每个人都感受到种群灭亡的危机——这条件比割据更难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