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那時開始有畫商在香港收購商品畫,也就是現在俗稱的行畫。我就拿著我作品去應聘。當然我畫的畫不可能是他們要收的那種,但是畫商對我的油畫技巧是很滿意的,還問我是那家美院畢業的,我只好含含糊糊搪塞過去,不敢說沒上過美院。畫商就給了一些名畫要我臨摹,並一下了一些定單,就這樣我又改行了,成了一名行畫技師。
舊文一篇: 現在都統稱商業性的或大批量複製的畫為【行畫】。這些【行畫】主要又是以出口歐美市場為主,因為歐美等基督教國家都有在聖誕節把家庭裝飾換過一新的習慣,那麼【行畫】就有如中國的【年畫】每逄過年就得換過新的,所以需求量極大。
【行畫】最早的生產基地是德國和意大利,70年代初一美國商人阿蘇(是別名我不知其真名)在香港開設了出口貿易公司【世界油畫公司】,收購油畫出口。因為香港俗稱出口的貿易公司為洋行,所以賣給洋行的畫就統稱為【行畫】。因為當年香港的勞動力相對德、意便宜的多,又加上當年文革期間有很多大陸美院如央美、浙美、廣美等的老師、學生跑到香港,所以一時大批畫室如雨後春筍,紛紛招收學徒生產。很快就取代了德、意成了世界最大的【行畫】生產基地。當年大的【行畫】畫商有美國人阿蘇的世界油畫,有上海美專出身的鄭定裕的中國畫苑,還有至今乃是最大的由陳廷玉和廣美畢業的劉日華創立的集美油畫公司。還有很多中型的眾多小公司。這行業當年養活了不少畫家,包括現在在歐美享有盛名的畫家都曾經剛到香港時用它來養家糊口。
由於【行畫】是商品,產量很重要,所以經技術改造也就創造出很多又快又好的工具和畫法,如用刀來畫花和畫海浪,街景,用扇形工具筆畫風景,等等。所以也就產生了”花王”、”海浪王”、”風景王”等等。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香港勞動力便宜的優勢很快就沒有了,現在香港本土靠畫【行畫】為生的幾如絕跡,先是顏之良嘗試到山東開畫室,後可能是路途太遠或其它什麼原因,而以失敗告終,接下來就是黃江到深圳的布吉開設的畫室了,就是現在鼎鼎大名的大芬村,而【行畫】之稱也就隨此揚遍神州。
現在經常聽到一些年輕畫家,總是報怨世界對他們不公平。。。為了堅持藝術的夢想,他們是如何,如何的痛苦。。。等等。其實,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最主要的是要能讓自己活下去。。。。如果有責任心的,還要擔起讓家人活下去的擔子。如果連養家糊口的能力都沒有,又憑什麼去談理想,抱負。我有一個印尼僑生老鄉,是文革前浙美附中畢業的。畫是畫的不錯,但是就是心態有問題,到香港後就是整天埋怨他家人把他送回大陸受苦。。共產黨又是如何的對他不好。。怎樣懷材不遇。。等等。他的姐夫也是僑生,出國前是浙美的老師,到了香港也是以畫行畫為生。但是他就是不願意畫行畫,別的工作他又幹不了,一直靠家人的接濟生活。。幾十年過去了,他現在成了一個靠吃政府援助的單身老頭(這到底是他個人的錯,還是社會的錯)。所以,我一般都奉勸有志於投身藝術的年輕人,先找份工作,活了下來再弄藝術,梵高不是人人能做,他起碼有個養他的弟弟。
畫行畫方面,我算是一位多面手,什麼題材都能畫,也能獨立起稿。在應用工具筆和畫刀方面也掌握的不錯,也不介意畫商把我起稿的畫種給別人抄。所以我很受畫商歡迎,定單是從來不愁沒有。那時我每月畫行畫的收入都有港幣一萬多元,在那年代比銀行經理的收入還高。
畫行畫有一特點,就是須見好就收,畫面效果差不多就應該收手,為了更快更好地達到畫面效果,你可以應用任何工具及手段,這和當年美院蘇聯式教育的,要求畫的深入,磨的下去的宗旨背道而馳。所以在畫行畫方面,我這種土八路要比美院畢業的正規軍更容易適應。而美院出來的總是對畫行畫有著很大的排斥心態,他們總是認為行畫畫多了,會把手給畫壞。但是為生計所逼,我知道當年在香港,還是有很多在美院當過老師及美院出來的畫家在畫行畫。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