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网易新闻拍的纪录片《如此打工三十年》,里面通过跟拍找活的农民工,向人们展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
农民工进城,一般情况下,年轻人进厂上流水线。中老年人,男的要么建筑工人要么装修工人,都是零工。女的一般进餐馆做保洁,或者超市拣货。
但从去年起,房地产基本熄火了,在建的新楼盘很少,装修房子的也不多。视频里一个等活的师傅,接到一个老板装修的电话,就打了的士赶过去,结果车刚起步老板又打来电话说找到人了,让他别去了,他只能悻悻地下车。同伴下车后让他给车钱,他硬着头皮走回去恳求师傅:就当带我们一段吧。师傅也不容易,就把车开走了。
下车后再向零工市场走去,眼里都是被人玩弄后的委屈与无奈。他说上个月没挣到钱,村里打短信让交380元的医保,他拖了一个多月还没交。刚到零工市场,就有人为了抢活打了起来,拉都拉不开…
还有一个做保洁的大妈,花了20多万给儿子娶了媳妇儿,媳妇儿却不愿跟她们同住,还说你不走我走。大妈说,花那么多钱娶的媳妇,也不能让人家走,所以自己又出来打工了。每天有活干活,没活就刷抖音,活一天算一天吧。
有些人六十七八岁了,还不得不每天找活干。因为家里土地太少了,收成又不好,不得不出来打工。
记得孔飞力在《他者中的华人》中说过,东南沿海人明清时期大规模下南洋,原因就是土地太少,养不活一家人,不得不出海谋生路。而跟东南沿海下南洋相对的,是北方人向南方流动,平原向山地丘陵流动,汉人向少数民族聚居区扩张。
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没太大变化,一直是快速膨胀的人口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是资源紧张,就越容易衍生严密的等级制度来分配有限的资源,反之,等级制度越是严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就越紧张。因为资源太少必须得暴力抢夺才能获得,而暴力争夺就得有足够多的人力来抢,这就要求你必须不停的生不停的养,才有可能争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然后人口跟资源之间的矛盾就越紧张。
进入工业时代后,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全球化进一步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
可是只要其中一个停下来,人地矛盾就会加剧。现在是两个都停下了,甚至退回到十几年前的水平,更多的人争夺更有限的资源,社会矛盾必然会极端尖锐。
如此情况下,政府就算不断提高成本,强化警察、武警、国安、部队的武装力量,最多只能维持政权不崩溃,很难维持社会秩序。没有稳定的秩序预期,经济活动必然年复一年的萎缩,直至击穿政权的防御底线。
当然也不排除中间有人出来通过改革来缓和社会矛盾,但这个可能性在习手里看不到。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