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数据:利率这么低了,为什么中国人存钱却越来越多?过去一年多来,中国存款利率持续下降,创下建国以来的新低。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尽管利率一低再低,但是居民存款却越来越多,低利率丝毫不影响老百姓存钱的积极性。2022年9月份以来,拉开了存款利率降息的序幕,国有大行和中小银行几次轮番降息,将存款利率降到了70多年来的历史最低,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1.45%,即使是3年和5年期的中长期存款,利率也只有2%。
《昨日的美食》剧照按照通常理解,如此低的存款利率,意味着存钱几乎已经接近无利可图,老百姓应该将存款转移到其他地方,或是投资,或是消费,这也是我国持续降息的政策目的之一。但是恰恰相反,利率越低,老百姓存钱的积极性反而越高。
从历史数据来看,在2018年之前,居民新增存款每年大概保持在4-5万亿元,但是疫情3年以来,居民存款规模突然开始暴涨。2020年,居民的新增存款达到了11万亿元,2022年更是达到了18万亿元,2023年虽然有所回落,但是也高达17万亿元,处于历史第二高点。
三年疫情期间增加的居民存款,几乎抵得上过去十几年的规模。进入2024年之后,1月份的居民新增储蓄为2.5万亿元,和去年相比有所回落,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很多人有了闲钱之后选择提前偿还房贷,二是利率太低导致部分存款分流到了银行理财等其他渠道。
但即便如此,今年1月份的新增储蓄规模,也依然还是处于历史高位。《大债时代》剧照为什么利率降到很低,并没有打压老百姓储蓄的积极性,反而让存款越来越多呢?因为当一个经济体持续降息的时候,通常是经济进入了下行周期,管理层需要通过大幅降息来刺激经济增长。
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如果认为未来的经济还会持续下行,那么,首要的诉求就是保证资金安全,确保有足够的资金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各种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资金回报率的要求就退到了更次要的位置。中国老百姓一向就偏爱存款,储蓄率高居全球第一。
对大部分老百姓而言,存钱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利息收入,而是一种预防式储蓄,在社保水平较低的背景下,老百姓大多通过自己存钱来解决将来的养老,以及其他各种意外风险。《女不强大天不容》剧照疫情爆发之后,中国老百姓存钱的规模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主要原因在于,3年疫情,以及疫情之后的经济表现,让很多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由此产生了更强烈的存款需求。对很多普通人而言,银行存款账户里的数字,是对抗不确定性时代最有力的武器,存款账户越丰厚,安全感越强。至于能获得多少利息收入,已经不再是首要考虑因素。
老百姓除了因为对抗风险而存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除了将钱放进银行,也确实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无论是股市、楼市还是一些财富平台,基本上都让老百姓的财富大幅缩水而不是增值。这几年选择存钱的老百姓其实都成了赢家。最近几年,买房的人,房子基本上都跌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买股票的,也大概率被深度套牢;买理财的,很多都遭遇了平台暴雷跑路……反而是看似保守的储蓄收获了最稳定的回报,3年前如果选择存款,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至少能有10%的累计收益。
《公主小屋》剧照当居民存款规模爆发式增长,由此带来的一个疑问就是,老百姓的钱从何而来?在经济下行周期,老百姓的正常收入增长都比较有限,这几年我国居民存款大规模增长,不可能是收入增长带来,更多还是老百姓挤压了其他渠道的开支,将省下来的钱变成了存款。
为了存钱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再买股票,也不再买房子,日常消费也开始缩减,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甚至连物价都开始下跌,进入通缩前夜。
去年10月份以来,CPI物价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负增长,今年1月份的跌幅更是接近1%,跌幅开始明显扩大。按照通缩的定义,如果连续2个季度物价负增长,就可以视为通缩,以我国现在的物价走势,距离通缩已经不再遥远。
《都挺好》剧照老百姓为了存钱而减少消费,进而带来了通缩,而反过来,通缩又会鼓励老百姓进一步存钱。在通胀时代,老百姓的存款会因为通胀而缩水,存款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但是在通缩时代就刚好相反,明天的钱会比今天更值钱,也更具购买力。比如去年买一辆汽车,今年可能就便宜了大几万,如果再等一年,明年可能还会再便宜好几万。
房子也是如此,在当前背景下,买的时间越晚,房价就会越便宜,可谓“晚买一年房,少打十年工”。所以,当前这种经济形势其实就形成了某种恶性循环。
一方面,老百姓为了对抗经济下行的风险而大幅增加存款,与此同时,老百姓减少消费和投资,反过来又降低了经济扩张的动能,进一步增加了经济下行的风险,反过来又让老百姓进一步存钱。
如果老百姓依靠社保体系,就可以对将来的生老病死不再有后顾之忧,自然也就不再有过度储蓄的必要,更多的资金也可以释放出来刺激经济增长。否则,只要社保体系不能对给老百姓带来足够的安全感,恐慌式储蓄就不会停止。
作者:谢九 三联资深主笔
来源:三联周刊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