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成钢: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密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们不能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在改革开始的时候,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为什么中国会如此贫困?是因为1950年至1953年朝鲜战争、始于五十年代末的大饥荒等。任何一个国家在经历灾难之后,恢复时期都会有相当快速的经济增长,所以中国经济增长的前半部分源于灾后的恢复,这是我要强调的要点之一。
要点之二,如果我们看日本战后的恢复和发展,韩国、新加坡、香港的发展,中国和它们对比,实际上没有什么太大的特殊性。单纯看经济发展,中国实际上还不如韩国、日本、新加坡,因为它们都已经成长为发达国家,而中国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完全不是奇迹。
但如果把中国和苏联、中东欧等国家对比,中国的确和它们很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认为这是个谜,就是为什么同样是计划经济国家,其它的国家改革都完全失败了,而中国的改革至少有那么一段时间不是完全失败。所以,我长期以来的很多工作是在解释这个谜。中国的改革有什么特点呢?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使得它有一段时间相当举足轻重的成功。
第一,它允许私营企业发展。私营企业已经变成了中国经济的主体,这个变化是不可思议的,现在越南实际上是步中国的后尘。只要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国家经济就会发展。
第二,中国在一段时间里融入了全球化的体系,这也与其它国家不一样。从这两个特点看,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我的描述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时期是从九十年代末开始,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夕,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了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实际上给了一个掩盖问题的机会,使得它趁机推动了一个大规模的财政刺激,从而在短时间里暂时维持了经济的增长,但这不仅没有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内在问题的恶化。中国经济早在2007年就已经出现问题。
如果简单看统计数字,似乎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了2012年,但掩盖了统计数字背后的严重问题。为什么我会这样分析?刚才我已经讲了,经济改革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支持作用,最大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私营企业的发展,另一个是融入全球化体系,它们都是从九十年代就开始的。
与此同时,私营企业大发展和中国融入全球化体系紧密相联。实际上,在加入WTO之前,中国经济就已经非常快速地从无到有,部分融入了全球化体系;加入WTO后,就更进一步加快了融入全球化体系的步伐。如果没有巨大的私有经济发展,单纯地融入全球化体系是不够的,只有两者合在一起才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崛起。
2007年经济就已经产生了问题?是因为在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出现了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早期“国进民退”的突出政策就是“抓大放小”。政府把比较小型的国有企业私有化了,但重点不在“放小”而在“抓大”,这是政策的核心所在。“抓大”就是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意思就是说,国有企业在资不抵债的时候不会破产,所以国有企业不会害怕破产,这就导致了国有企业胆子非常大,敢于借钱。软预算约束问题,是所有经济改革失败的最基本原因。“国进民退”和努力壮大国有企业,就把国企不可避免的软预算约束问题都拉到中国经济里来。
到了2007年的时候,国企做大做强很见成效,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问题也再次凸显,使经济产生了严重问题。再说房地产行业。中国启动房地产行业的时间不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而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当时实行税制改革,中央把税收的大头拿走,小头留给了地方,但绝大部分公共服务以及公共开支都是由地方政府承担。
在这个背景下,中央政府开放了土地市场,用这个办法帮助地方解决财政困难。地方财政变成土地财政,但土地财政的制度基础是全面的土地国有制,这是决定性的一环。在全面的土地国有制的条件下,土地市场从来都不是售卖土地的所有权,而是出让土地的使用权和交易权,是买卖租期的市场。
地方政府都变成了当地唯一的大地主,它们售卖出租土地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财政收入,因此地方政府就利用它的垄断权力,尽量抬高土地价格,采取减少土地供给就是主要手段之一。巨大的房地产泡沫是在土地国有制下,地方政府共同限制土地供给制造出来的。
为应对零八、零九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政府采取的巨大的财政刺激政策,进一步把泡沫扩大化。那次财政刺激的重点就是房地产投资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投入的主体是房地产业。自从零八、零九年金融危机,采取了巨大的财政刺激之后,又产生了一个新形式的软预算约束,那就是地方政府。
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建立了一些融资平台,其实就是以国有土地为核心建立的空壳国有企业。当地政府把土地拨给融资平台,让它拿资产负债表到银行去获得抵押贷款,借出极其巨大的资金,光是金融危机那一段时间,就借出来上10万亿。2/2
作者:许成钢
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研究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