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中争论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任何词语在所在的语境中才有意义,政治词语尤其如此,在不同的政治语境中,同一个词语,含义可以不同,甚至差别巨大。中文世界看到“社会主义”这个词,会想到共产党控制一切的中国社会,西欧人看到“社会主义”这个词会想到北欧的福利国家。在美国的政治语境中,“社会主义”有着跟中国和西欧都不一样的含义。笼统地讲,美国的右翼和保守派人士给他们不喜欢的经济-政治-社会改革都帖上“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标签。
(下面内容选自笔者不久前出版的一本书,去掉了注释,放在这里做一点历史科普。)
在美国学界和政界,右翼和保守派人士给主张社会改革的学者和政治对手贴“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标签,由来已久。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内战后的南方重建时期。美国的建国理想是“人人生而平等”,显然奴隶制不符合这种平等理想。建国初期,只有马萨诸塞、宾夕法尼亚、康涅狄格等5个州禁止奴隶制,纽约、马里兰、新泽西、弗吉尼亚、乔治亚、南北卡莱罗那等8个州则允许奴隶制。
到内战前夕,北方各州已经先后立法废除奴隶制,形成一国两制的南北对立局面。南方白人以一种更具进攻性的等级理论为奴隶制辩护。比如,约翰·卡尔洪称奴隶制是“积极的善”。在他看来,人群分高低贵贱贤愚,社会等级依此来划分,低贱愚昧的群体付出劳动,高贵贤达的白人精英收获劳动成果;这种安排具体到制度和种族上,就是奴隶制。当时,南方最强有力的辩护是把奴隶制说成上帝的安排。比如,南卡莱罗那州长詹姆斯·哈蒙(James Hammond)说:“美国奴隶制不但不是罪,而且是上帝通过摩西颁布的特别诫命,并得到基督恩准。”
南方战败后,为奴隶制辩护的理论不再流行,但白人至上主义的传统并没有消亡,而是改头换面,变异成一种维护内战前南方传统生活方式的保守主义。它强调南方各州自己决定种族关系,反对联邦政府干预,并把这种理念说成是国父建国的“自由”理想。在这种语境中,“自由”意味着南方等级社会中,按种族和阶层划分的人群各安其命。
1871年,欧洲爆发“巴黎公社”,在美国引起恐慌,保守派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把白人至上主义跟反“社会主义”、反“共产主义”挂钩。三K党成立后,自称主要使命之一是“反共产主义”,经常把犹太人和有色人种描述成“共产主义分子”。南方重建失败后,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白人维护种族隔离的借口就是保守南方独特的生活方式,而那种生活方式的独特性就体现在种族、性别和阶层不平等上。很多白人担心,黑人参加投票选举之后,会立法瓜分白人的财产。所以,他们把打压黑人投票和反“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把建立公立基础教育、提高富人税收、增加穷人福利、建立社会安全网等政府行为统统称为“重新分配财富”的“社会主义”政策。按照这种世界观,个人自由就成了税收和福利的对立面,政府税收被等同于剥夺私有财产,侵犯个人自由。
美国大萧条期间,胡佛总统称竞选对手小罗斯福为社会主义者。小罗斯福总统上任后,着手刺激经济,增加政府投资,保护劳工权益,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推行最低工资规范,设立社安金,使退休人员和家属老有所养。政治对手把这一系列“新政”措施统称为“社会主义”,将其与苏联社会主义相提并论。纽约前州长艾尔·史密斯(Al Smith)指责罗斯福“新政”将把美国变成苏联式全权社会主义 :“我们只能有一个首都——不是华盛顿就是莫斯科。我们只能有一种政府氛围——不是自由美国纯净新鲜的空气,就是共产俄国肮脏的呼吸。 我们只能有一面旗帜,不是星条旗,就是苏联不敬神的红旗。”针对这种跟美国现实不符的煽动性政治修辞,罗斯福总统对他的劳工部长说:“我们联邦政府所做的一切实际上都是艾尔·史密斯当纽约州长时做过的。他如果能当上美国总统,会做同样的事。”
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相互敌对的阵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方面泾渭分明、势不两立。在美国政治中,“社会主义”不再只是一个脏字,而且变成一个令选民恐惧的名称。冷战期间,用“社会主义”攻击对手在美国政治中有广泛的民意基础。1949年,盖勒普曾做过一个民调,发现只有15%的美国民众对“社会主义”有好感。因为85%的民众对“社会主义”没有好感,甚至心存厌恶和恐惧,所以攻击政治对手搞社会主义,自然是行之有效的竞选策略。对此,杜鲁门(Harry Truman)总统说:“社会主义是他们用来攻击过去20年人们取得的所有进步的一个唬人名称。他们把公共权力称为社会主义,把社会保障称为社会主义,把银行保险金制度称为社会主义……他们把几乎所有能帮助大众的东西都叫社会主义。”
冷战初期,美国政治倾向不同的民众有个共同的敌人——社会主义苏联。民主党和共和党主流在民主理念和经济政策方面形成诸多共识,被称为“自由派共识”(liberal consensus),以进步的自由主义对抗苏联式社会主义。与此同时,文化、宗教、经济、政治领域的保守势力加强集结,结合冷战时期的内外环境,重塑保守主义话语:只要政府干预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就会导致扼杀个人自由、走向极权社会、毁灭美国的繁荣。不过,当时大部分民众受益于罗斯福“新政”,认同“新政”的政策遗产。一些保守派人士转而诉诸民众的宗教信仰和情感,借民众对苏联“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恐惧获得支持。
一些保守派理论家用二分法,人为勾画出两种反差鲜明的政治脸谱:“保守主义”等于维护个人自由、保护私有财产、保守基督教信仰;“进步主义”意味着“社会主义”,等于激进变革、高税收、重新分配财富、无神论。比如,1950年代兴起的“运动保守派”(Movement Conservatives),理念上强调个人自由,恢复基督教传统,现实政治目标是废止罗斯福“新政”的“社会主义”政策,包括政府规范经济活动、最低工资制、工人退休金等。
在文化界和宗教界,保守派领军人物威廉·巴克雷(William Buckley)指责支持“自由派共识”的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是社会主义者和无神论者的工具,正合伙迫害有正统基督教信仰的美国人。他把支持男女平等、经济平等、政教分离、政府福利的人统称为“自由派”(liberals),把他们描绘成要把美国变成苏联那种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一些保守派人士甚至把最高法院废除种族隔离的判决称为“共产主义”,把所有跟他们意见不同的人,包括最高法院大法官、艾森豪威尔总统,都称为“共产主义分子”。肯尼迪任总统期间,跟他担任司法部长的弟弟一起推动在南方大学中取消种族隔离,派联邦执法人员护送黑人学生入校,遭到大量保守派白人围攻。当时,很多支持种族隔离的白人汽车上贴着一句流行标语:“卡斯特罗兄弟搬进了白宫”,把肯尼迪兄弟比作古巴的卡斯特罗兄弟。
美国政治中的这种极端保守主义不同于主张渐进改良、政府有限干预的古典保守主义,或进步的保守主义。他们试图颠覆林肯以来的主流价值,把美国历史描述成民众从内战开始道德堕落,推崇回到过去那种自由自在、小政府、各州自治、低税收的时代。民权运动前后,他们为南方的种族隔离政策辩护,指责联邦政府保护族裔平等是侵犯“州权”,摧毁美国的立国价值。巴克雷甚至反对妇女和少数族裔拥有投票权,称之为哗众取宠,暗示白人统治有色人种是天经地义。
罗纳德·里根总统有句格言: “政府不解决问题,政府才是问题。” 任何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出现问题,产生违背政策目标的副产品,在极端状况下,甚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果单纯从这方面讲,里根的话有道理。担任总统前,里根曾致力于反对退休人员医保和低收入民众医保。担任总统后,他反对政府干预,经常把政府为民众提供社会保障和苏联式制度通称为“社会主义”。政府过度干预会出问题,但政府无所作为,社会就会出更大的问题;没有政府不断解决问题,各种社会问题就会积累成堆,达到临界点,最终爆发。基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负责任的政府会主动实施一些政策,避免社会问题演化成社会灾难,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上世纪大萧条期间,小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扩大基建投资,建立社会安全网,以防止经济衰退导致大量人口流离失所,避免造成欧洲式社会主义革命和法西斯主义兴起。在这个意义上,一些历史学家讲,罗斯福“新政”拯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吊诡的是,美国的右翼保守势力称他为“社会主义者”。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贫富分化不断扩大,底层民众,尤其是教育程度较低的蓝领白人,成了主要受害阶层。右翼保守势力把底层民众的不满引向移民、少数族裔、“社会主义”,把有色人种和移民描述成不劳而获的福利寄生虫,把底层民众的贫困化归咎于税收太高、移民太多和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等。
事实上,美国底层白人跟其他族裔的低收入民众一样,都是社会福利的受益者。用简单的政治承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头脑简单的人群才会相信。所以,右翼保守势力把目标瞄准低教育水平的选民群体,让他们相信这些积累多年的问题有简单的解决办法:降税、排外、消减福利、反移民、反科学、反职业化政治等。
一百年来的美国政治并不是一个苏联式社会主义化的进程,而是一个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让普通民众生活得更安全、更有尊严的历程。这是社会进步。民主党和共和党中的健康力量共同促成了这种进步。在两大政党中,没有主流政客主张实行前苏联式的公有制和权力垄断,但很多右翼政客乐于把政府规范市场和建立社会保障的做法跟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挂钩。
在这种政治语境中,“社会主义”事实上是被用作攻击政治对手的方便工具,失去了这个政治术语本有的具体内涵。就像杜鲁门总统曾经指出的那样:他们讨伐的旗帜上写着“打倒社会主义”,但真正的意思是“打倒进步”。 如果没有这种进步,美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尤其是低收入阶层和少数族裔,不会生活得比今天更有尊严,更有保障。
(以上为书中节选,有耐心读到结尾的读者,希望各自有所收获。讲了这么多,无非是说,在美国政治中,听到“社会主义”,中文读者一定要控制一下在中国养成的对“社会主义”这个词的本能反应,把这个词放到美国的现实政治语境和历史语境中,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经常出现在党派争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