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有人爆料说,毛在离开延安赴重庆前夕,胡乔木把一首词送给毛看,毛看后很赞赏,遂将其带在身上。来渝后将此词交给了郭沫若,郭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中国国民政府国防部第三厅的厅长。曾说他握着蒋委员长的手“心情十分激动”。不过此君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双脚踏着两只船。毛来重庆后,郭又与毛 过从甚密,并送给了毛一只当时堪称十分名贵的瑞士表。五十年代中期,毛还将此事兴致勃勃地讲给他的首席保健医生李志绥先生听,足见毛对此事印象之深。
1945年10月,蒋中正委员长在与毛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毛当着中外记者之面高呼“蒋委员长万岁”后返回延安。次日,郭沫若便将这首词交付当时重庆《新民报晚刊》发表。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沁园春·咏雪》。
数年前,一家外国广播电台曾报导说胡乔木到了晚年,对此事仍耿耿于怀。病危时,还向当时中央江核心倾诉此事。当然谁也无能为力。胡乔木当年是毛的秘书班子中的一员,为毛起草诗、文,也属常事。而众所众知,中共的大、小“首长”作报告,写文章,多由秘书“捉刀”代笔后,然后照念,照发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所以胡乔木当年是否是该词的第一创作人,是否毛又作了某些修饰润色,还是就照原稿发表,因现在所有当事人均已作古,恐怕就只有成永远之谜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当时媒体上对毛这首词的一些议论吧。
首先是著名文人易君左在《三湘词人》上也以一首《沁园春》词对毛进行了驳斥。易君左的词原文如下:
国脉如丝,叶落花飞,梗断蓬飘。痛纷纷万象,徒呼负负,茫茫百感,对此滔滔。杀吏黄巢,坑兵白起,几见降魔道愈高。明神胄,支离破碎,葬送妖娆。黄金难贮阿娇,任冶态妖容学细腰。看大汉孤烟,生擒颉利,美人香草,死剩《离骚》。一念参差,千秋功罪,青史无私细细雕。才天亮,又漫漫长夜,更待明朝。
易君左在词的上半阙里,叙述了抗战甫胜利,“国脉如丝”,遍地疮痍的情景。警告了那些一心想成秦皇汉武帝业的黄巢式的“造反”夺权人物,莫用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的滥杀无辜,来实现自己的个人野心。下半阙更以“一念之差,千秋功罪,青史无私细细雕”,说明不管你口号喊得再好听,装得再像,再会“冶态妖容学细腰”也逃不脱青史“细细雕”的审判。从后来毛泽东打内战使用“人海战术”对付国民党,到土改、镇反、肃反、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文革……无一不是拿千百万无辜生命来“坑杀”,以便成就其帝业。也终将神州大好河山弄得“支离破碎”,“葬送妖娆”,一切都被诗人易君左不幸言中了。
另一位是署名“老酸丁”的作者,其词全文如下:
万里长征,八载兵侵,一意萍飘。凭延安内外,生灵草草,大江南北,祸水滔滔。袭击国军,坐收渔利,强向尊前共论高。媚晴日,愿红妆素里,卖弄妖娆。河山割据多娇,忍驱使健儿又折腰。口笑开白合,略输文彩;数宗忘祖,自诩风骚。混世魔王,侈言“解放”,聚得猢狲着意雕。内乱苦,劝风流党首,解甲今朝。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说蒋氏要下山来摘桃子了。现在大量史料证明(甚至中共自己也承认),国民党的军队,才是在抗日的主战场上。并与日寇拚了个鱼死网破,元气大伤。而毛先生的伟大战略部暑则是“一分抗日,两分应付,七分发展”(请参看张戎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所以老酸丁说毛是“坐收渔利”后,到重庆来向国人“卖弄妖娆”,更对蒋氏“强向尊前共论高”。词的下半阙更叫毛不要再“驱使健儿又折腰”来打内战。而对毛在词里表现的狂妄自大,更痛斥为“数宗忘祖,自诩风骚”。因而劝这位“风流党首,解甲今朝”吧!
第三位作者也未署真名,其词发表于当年的《大公晚报》:
卅载兵争,千里坟堆,万里血飘。幸长城内外还余莽莽,大河上下,尚有滔滔。仁者安人,智者化俗,不嗜杀人义最高。试放眼,看弹丸瑞士,绝代妖娆。将军倚马多娇,念塞上单衣雪满腰,请记取秦皇,金销十二,服膺宋祖,杯解腥骚。一代天骄,原子(能)宇宙(线),何必荒城竞射雕?民苦矣,莫谈谈打打,暮暮朝朝。
这位作者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手法,让老毛看看一个小小的瑞士,也能如此国富民丰,久安长治,说明不倡乱,不嗜杀,方为“义最高”。因此告诫他,民众经过八年抗战,已经够苦了。莫再“谈谈打打”,还是放下屠刀,实现全国和平吧!——当然,这不过是与虎谋皮罢了。
最后这位是当年名噪一时的《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先生。他针对毛泽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比量”,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我对中国历史的一种看法》。在该文中王先生严肃地指出:“中国历史上打天下,争‘正统’,严格讲来皆是争统治人民,杀人流血,根本与人民的意志不相干。胜利了的为秦皇汉高,为唐宗宋祖。失败了的为项羽,为王世充……更不肖的如石敬塘、刘豫、张邦昌之辈,勾结外援,盗卖祖国,做儿皇帝,建立汉奸政权,劫夺权柄,以鱼肉人民。”因此王先生说他写此文的目的,就是要“斥复古、破迷信并反帝王思想”。后来毛作苏俄附庸,斯大林的“儿皇帝”,大肆出卖中国利益向苏联“一边倒”。直到文革时的封建帝王式的专制,不是被王先生一语中的,说了个正着吗?
---毛泽东《咏雪》当年曾被民间痛批
作者: 严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