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根据新疆作家李娟散文集《我的阿勒泰》改编同名电视剧在中国取得了较高收视率和话题热度,同时也提前带动了新疆旅游热季。
讽刺的是,电视剧的商业成功,跟原作艺术内涵几乎毫无关系。这部剧更像一部加长版政府宣传片,其中异域风情是用外来人视角展开的,完全违背了原作土生土长的新疆气质。
中国观众透过这部片子看到的是新疆异域风光和美化过的社会关系,以至于连艰苦的生活环境也变成了赞美诗,而作为陪衬的少数民族就像一件华美的舞台道具。
我第一次读李娟是学校图书馆处理旧杂志时,买了一大堆《人民文学》,其中有几本连载了《冬牧场》,是我迄今为止绝难忘记的非虚构作品。牧民生活绝不是什么诗意化想象可以还原的。永无止尽的劳动、艰难地生存、粗糙的生活、冰冻到麻木的精神世界、人和严酷自然环境的微妙平衡……这些是《冬牧场》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后来,在上海见到李娟,她平静、迟缓,甚至有点木讷。她不懂都市生活。她讲话很质朴,声音很细弱,每个字都有一种澄澈透明的感觉。她讲的词汇里总是牵连着粗糙的生活和永无止尽的劳动,即使你听起来是富有诗意的浪漫想象,以至于你忘了推动艰苦生活的残酷求生法则。
后来,我也去了新疆。南疆和北疆都去过一遍。但我不是去旅游的。当然,除了无所事事到处走动,我也不干别的。春初穿过戈壁,看见乌云压得很低,就好像悬在触手可及的头顶。北风吹得没完没了,就像用夹着刀片的麻布擦脸。时不时你会遇到一个没有人烟的鬼城,在那之前,你看到的先是公共墓地。而白天也不伦不类的白,白得像死气沉沉的白夜。有时候很想遇到有人跟你说说话,但是放羊的牧民赶着羊走过来,又会吓到你。牧民一脸麻木。没什么好说的。戈壁上到处是石头和雪,几乎看不到草。他的羊看起来像是在啃石头。北疆也没有诗意到哪裡去。你觉得诗意,是因为你不必每天生活在那里。这种庆幸,免除了你所有的生存烦恼。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