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反对党要力推的国会改革法案存在争议性,除了法案本身涉及国会扩充调查权和质询权以及模糊定性藐视国会罪等争议之外,主要引发党派冲突升级的还有以下几个因素:
1. 党团协商制度被认为是国会最关键的立法程序之一。在马英九时代,党团协商制度被认为是台湾民主政治最黑暗的角落,因为不对外公开透明,完全黑箱操作,立法权被少数几个议员垄断(同样是议员,有的议员有实权,有的议员甚至连知情权都没有)。
好在持续十多年改革,党团协商制度逐渐公开透明,而且电视直播接受监督。但问题就在于,彻底公开透明以后各党派就无法进行政治妥协和利益交换,这样达成共识的难度就更高了。没有议员愿意在电视直播面前公开承认自己真实意图,也不可能公开要求拿什么条件来换取自己的支持或反对。眼下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党团协商基本失效。但是这个也可能跟韩国瑜缺乏领导力有一定关系。
2. 反对党称此次国会改革法案部分是沿用民进党当初提出的改革方案。这项指控涉嫌混淆视听,因为蔡英文时代有关国会听证调查改革法案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其实并没有细化。
2015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前确实提过五大改革,但只是初步理念,并没有细化。而且蔡英文政府确实在上台后推动改革不力,反对党认定是民进党故意拖延。此次反对党强行闯关也是因为认定民进党涉嫌故意拖延法案进程。
目前的情况比较混乱。其实民进党可以跟反对党进行重新谈判的,要落实细节、细化条目并不难。但情况似乎是民进党现在作为少数党不愿意通过国会扩权法案加强限制自己的分立政府。换种角度来看,如果民进党现在是在野党,恐怕最积极推动法案细化、明晰化的恐怕是民进党。如果是国民党执政,也会出现换位置就换脑袋的情况:极力阻挠国会改革扩权。
3. 反对党快速通关一读二读,程序上不见得一定违宪,如果真的违宪,你可以找司法院上诉嘛。但是改革法案清晰度和准确性以及是否充分照顾到各方利益却至关重要。你不能通过几条模糊的法律,然后不但给对方下套,也让自己踩进去出不来。就此而言,民进党的真实感受是:反对党真实意图不是要改革,而是要利用立法权削弱行政权。这是民进党反应激烈的原因。
4. 国会存在少数党阻拦法案的传统,做法通常是物理阻拦,不管是支持或煽动民众示威游行,还是在立法院发生肢体冲突。我们要去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问题根源还在于对立法院缺乏制度性制约。不是说立法院权力过大,而是说缺少制度性制约。比如美国国会通告法案,总统可以驳回;总统要推动行政命令,国会同样有驳回权力。这种情况就像设置了几道保险,给争议性法案或政令留下周转空间。但台湾的立法程序就不存在这种保险:立法院和总统形式上互相制约无效。假如总统可以驳回立法院法案,立法院也可以驳回总统决议,就会减少出现物理阻挠法案通过的立法院斗争。
另一方面,如果党团协商制度充分照顾少数党利益,也可能减少立法院肢体冲突。就算党团协商失败,如果程序上能够给少数党一些翻盘的机会(至少是打回重审),立法院还是可以恢复平静。
从这里来看,立法院改革还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