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三十五年过去了。作为当时八九学运的深度、全程参与者,那时我只有21岁,组建了青岛海洋大学生自治会筹委会(青岛海大筹委会)和青岛高校自治联合会(青岛高自联)。数次赴北京,参与广场学生运动。六四屠杀后一直留校坚持,到6月9日,直到学校空校几乎空无一人。 后遭逮捕判刑开除学籍。
三十五年来,作为还活着的参与者,我无数次梳理八九学运每一个细节,思考学生运动有没有可能成功?
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当赵紫阳放弃责任,既不拼死一搏也不忍辱负重,说出我老了无所谓了,那场运动已经失败。
依照当时学生的实力和普遍认知以及当时知识界的力量都不足以左右和影响最后的局面。况且当时知识界公认领袖方励之其实并未全面介入领导学运,学运的力量没有一个可以号令整体撤退或坚守的权威,各自为政一盘散沙。这是当时的真实情况,当然也是所有社会运动的必然情形。
任何社会运动都不是革命,都需要在当时的体制下获取统治者内部的同情和支持,如果没有掌权阶层的深度支持和坚决行动,任何社会运动都不会成功。
在当时,体制内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对学生运动支持的力量十分强大,遍及高层中层和基层,当时只缺领袖人物的历史担当。那个时候只能是赵紫阳。但是他的选择,使得八九学运最终一步步走向最惨烈的结局。
很多人让学生领袖和知识界要反省,是,的确应该深刻而真诚的反省,但是他们再反省当时怎么样做,实事求是地说,当时他们的任何行动都不会对六四屠杀的结局有任何决定性影响,而社会运动的特性也注定他们没有那样的力量和实力。如果当时有这个认知,赵紫阳广场讲话后,全面撤退,或许情况能好些,但是当时像方励之这位有声望的知识界领袖也没有主动领导学运,号令同学从广场撤退。。因为没有公认的反对派领袖的领导,即使五二八全球华人大游行后撤出广场的努力也根本得不到执行。
我们一直为尊者讳,不愿去反省责怪我们尊重的人。记得当年六四后,我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第一次听到李登辉先生说赵紫阳应该对六四屠杀负责任。我感到巨大的震撼和不认同。。今天看来李登辉先生是以政治家的角度和高度看待六四,李登辉才是个远见卓识的大政治家。
想了很久还是把以上的看法写出来,算是我的反思,我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