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鄧小平打倒趙紫陽、進行六四屠殺是軍事政變
被中共捧為政治改革至高點的鄧小平1980年“8.18講話”,是鄧力群為他起草的,鄧力群在回憶錄《十二個春秋》裡明確說:“小平同志的這篇講話,其實質是針對華國鋒的,為華的下臺做準備,尋找理論根據。”報告裡提出的“五大弊端”: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也只具有行政改革的性质
此年12月鄧小平做的“保證安定團結”的講話中,指出階級鬥爭雖然不再是社會上的主要矛盾,但是仍然存在,不可小看。他特別指出,國家機關要通過適當法律法令,規定罷工、罷課事先要經過調處;遊行示威要事先經過允許;指定時間、地點,禁止不同單位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的串連,禁止非法組織的活動和非法刊物的印行;在鬧事嚴重的地區,必要時要實行戒嚴。來加強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機器。正是1989年“4.26社論”出發點。1985年,他提出“穩定壓倒一切”。
趙紫陽與鄧小平關於政治體制改革存在巨大分野
鄧自1986年重提要搞政治體制改革,他將政治體制改革,作為十三大兩個主要內容之一。但是他此時講的政治改革的內容,比1980年講的“五條弊端”範圍更窄。他首提的“黨政分開”,是解決党如何領導和善於領導的問題,關鍵是為了提高經濟效率。
在起草十三大報告的時候,鄧小平幾次向趙紫陽打招呼,說無論如何政治體制改革不能受西方議會政治的影響,連一點這方面的痕跡也不能有,起草小組理解為在這個問題上,連一點點小口子也不讓開。這就是說毛澤東建立的一黨專政體制一點不能碰。
而他選定來設計和操作這場改革的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卻並沒有使這場改革局限于鄧所主張的行政改革範圍,趙紫陽認為政治改革必須解決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人與人對立的問題,必須解決執政黨與民眾對立問題,必須解決人民在這個制度下沒有自由的問題。他贊成鮑彤和中央政改辦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涵義,是“實現從革命體制向建設體制轉變,從革命党向執政黨轉變”。
十三大政治報告寫進鄧小平的決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權分立”和多黨輪流執政。但也寫進:
1,要增加黨和國家決策的透明度。改變長期以來的所謂“黑箱作業”,讓人民有知情權。
2,要開闢各種對話管道。重大問題一定要和各個社會集團協商對話,不是只在共產黨內作出決定,或者只是同各民主黨派的代表人物協商一下。
工會、青年、婦女、工商界、青年團、社會各團體,不能是黨的御用工具。它應該能夠代表它所代表的群眾,有獨立活動的空間。
3,要改變選舉制度,擴大民主選舉的範圍,擴大差額選舉的範圍。至少共產黨向人大推薦提名應當多提幾位,包括主要的職務譬如委員長、政府總理,可以多提幾個人,讓大家去選。
4,充實和改善共產黨領導的多党合作制的問題,要使民主黨派能真正起到參政黨和共同協商、互相監督的作用。
5,要切實保障公民的權利,我們憲法上都有規定,但實現不了。所以必須要有具體保障其實現的法律。譬如說,結社、集會、遊行、請願、罷工都應該有具體的法律。
6,要有領導、有限度地開放輿論。黨和國家所控制的媒體不願發表的東西,總還有別的媒體可以發表,雖然不能說開放報禁,但輿論要適當放開。
以上6條見趙紫陽《改革歷程》。這6方面的內容被鮑彤比喻為“跪著革命”。六四之後,統統化為烏有。
89學運爆發,鄧小平先用“4.26”社論,後用野戰軍機槍坦克屠殺手無寸鐵的市民和學生,趙紫陽不同意“426社論”的敵我定性;不同意戒嚴,更反對屠殺;他一直主張在民主與法制的道路上,解決學運,解決人民最關心的腐敗和民主問題。這不是個人恩怨,鮑彤說:“趙與鄧的分歧在於黨和人民關係的定位上。”
鄧小平屠城後,用 “分裂党”和“支持动乱”的罪行罷免了趙紫陽總書記的職務,將他軟禁致死,這不同於他拿掉華國鋒、胡耀邦的兩次政變,這是一場真正的軍事政變。
https://t.co/FWacrRfMFh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