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抽出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
作者万斯,如今是川普的竞选搭档,未来可能成为美国副总统。
他的人生可以被视为一个“励志故事”,是一场穷小子、乡巴佬的“逆袭”,是一场由美国典型的底层白人家庭向中产和上层社会的突围。
但这结局不错的故事,是以他母亲的人生悲剧为起点的。
在我看来,他母亲的悲剧,一个一生挣扎在情感漩涡中,为摆脱精神痛苦不得不乞灵于滥用药物的女性,一个长期陷入精神内耗,无法让孩子过上安稳生活,无法让年迈父母安心养老的底层白人女性,“她”的困境,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
因为在“她”的困境中,美国作为一种新文明模式真正的问题浮现了。
“她”的困境,实际上是传承的困境。
从作者成年后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一旦找到了离开家庭困境的方法,即使身为一个“穷小子”,作者也并不缺少从外界获得足够帮助的机会,例如加入海军陆战队的机会之门对底层是敞开的,又例如入读名牌大学的机会同样不难获得。
但在成年之前困住作者的是什么?
是家庭。
是保护了他但也令他未能更早接触到后来在海军陆战队学到的生活常识,例如怎样平衡收支,怎样维护健康等绝不稀有的常识的家庭。
一个极易被忽略的现象是,家庭会用父母的饮食习惯塑造孩子的饮食习惯,也会用父母自己的常识匮乏,无意识地限制孩子的常识保有量。
更会用父母的社交习惯和社交网络,限制孩子的社交习惯和社交网络。
这本不应被视为家庭的弊端,因为“保存传统”原本是家庭的功能。在知识难以获得的年代,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多数时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它自然形成了孩子与外部信息的隔离,让孩子能专注于学习父母的生存策略,在长大后成为从身到心都与父母更相似的“摹本”。
令孩子和父母高度相似以传承成功的生存策略,本是家庭的“功能”。但在变化快速的时代,孩子和父母的相似却极其容易成为问题。
因为在变化快速的时代,当孩子长大以后,他需要适应的已经是一个和父母生育他时大相径庭的环境。
孩子已经无法沿用父母的生存策略获得与父母一样的成功,但在他的“策略库”里,只有父母的旧策略。在全新的环境里要如何获得成功,需要孩子自行探索。
在作者的人生故事里,他成功了,他最终找到了离开家庭困境的办法。
破局之道其实不难寻到,对一个美国孩子来说,从军,在部队里学会家庭和家族没教过自己的东西,不难。即使你没有他的运气和天资,在学会海军陆战队传授的生活和社交常识后,在结交了能指导他注意面试细节的朋友后,想通过踏实工作过上一份安稳生活也并不难。
但他的母亲却没有。
作者的困境,是以他母亲的人生悲剧为起点的。而他母亲的人生悲剧,过早怀孕生育,过早放弃学业,过早把余生回到正轨的希望放在找到一个合适的丈夫而不是更现实的自力更生上,而从未找到化解精神困境的恰当方法,又是他深爱的阿公和阿嬷余生悲剧的源头所在。
她是一个不幸的女儿,成长为了一个不幸的母亲,又为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带来了不幸。一个女人的不幸是可以牵连三代的。
但这不幸又是由谁造成的呢?
在我看来,这不幸是由传承的断裂造成的,是由文明的传承机制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受损,而又未能及时修复造成的。
这不幸是由他的母亲,一个出生于刚刚开始被卷入时代剧变的“乡下人”家庭,借鉴自己父母的人生策略和情感策略无法应对自己面对的问题,又无处可以求助的“夹心人”处境造成的。
在还没有能力承担生育抚养责任的年龄,这个年轻姑娘就生下了孩子——象她的母亲一样——但在她需要养育孩子的时候,她身处的环境,孩子生父的家庭观责任感,那些她试图寄以希望的男性,一个个来了又走的男朋友,是和她的母亲也就是阿嬷的时代截然不同的。
所以,她,必须找到在新时代新环境中应对这一切困难的策略。
她无法借用阿嬷的策略,那是旧时代的传承,已然失效。
她也无法通过大量阅读、上网发贴来获得明智的指引,因为在她面对问题的时代,这些工具离她还有相当的距离。
而最大的问题是,她压根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没有意识到“在新的时代环境里独自探索全套传承策略”本身是个多么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对少女单亲妈妈来说是多么不合情理的要求。
她显然以为找到合适的男人就能解决问题,并在找不到合适的男人时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因自我怀疑陷入精神痛苦,又因不懂得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滑入滥用药物的深渊。
在我看来,家庭,是文明的传承机制的真正载体。
但家庭本身的存在和维系,是依托于女性的。决定一个“家”是不是家,决定一个家庭能否成为家族的,是女性的生育。
当女性的生育陷入困境,传承就陷入困境。当一个族群中愿意生育的女性会陷入困境而且是普遍会因生育陷入困境,这个族群的传承就会陷入困境。
这才是作者曾突破过的困境真正的成因。
美国人需要修复他们的家庭。
需要更新他们的传承机制,需要真正“看见”造成单亲妈妈和她们孩子苦况的原因,这原因不是个人的不努力,而是新的传承策略既未成型,更远未向需要它的人群推广。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