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法律科普文,适合阅读理解能力初中毕业以上读者】马斯克购买推特,说是要推行言论自由,恢复了因涉嫌煽动暴乱而被封号的川普和因发布仇恨言论而被封号的崴斯特等人的推号。在美国法律和观念市场中,“言论自由”到底是指什么?“政治正确”是怎么回事?传统媒体是如何“规范”言论的?社交媒体带来哪些挑战?这里专门就此科普一下。
在社交媒体时代,有些信息,刚看完已经过时了。但有些传习已久的道理,一旦明白了,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都不会过时,可以用来分析正在发生的事和将来遇到的事。“言论自由”就是这样一种道理,似乎很多人都在讲,但大部分人却不明所以。
比如,俄国入侵乌克兰之后,慕尼黑交响乐团开除了首席指挥Valery Gergiev,因为他支持普京。很多人误把这当成“言论自由”问题。他被公司解雇并没有失去“言论自由”,仍然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德国政府并没有因为他的言论威胁他或拘捕他。他有支持普京的自由,公司有不雇用他的自由。公司从观众那里赚钱,他从公司赚钱。除了道义因素,如果公司考虑因为他的言论,观众减少了,公司赚不到钱了,把他解雇也顺理成章。如果在俄国只有支持普京的自由,那才是“言论自由”问题。就像两个人谈恋爱,一方要分手,那不是妨碍恋爱自由问题;如果只准跟我指定的人谈,不准跟别人谈,那才有恋爱自由问题。
不管什么“自由”,人的行为要符合生活世界的常情常理,平日可以一边支持独裁分子一边在民主国家赚大钱,但危机时期,尤其是战争时期,不会再有那种好事。法律、权利和自由都会有空白,填补空白的是常情常理。在文明世界普遍同情乌克兰的时候,支持侵略邻国的独裁分子,言行违背文明世界的常情常理,被文明世界边缘化,不管喜欢不喜欢,说明这还是个正常社会。
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跟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一样,都是民主政体的要素。 不过,现代民主国家处理言论自由边界的方式并不相同。 比如,在西欧国家,政府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法律对公开传播的言论设立诸多规范。 德国法律禁止宣传纳粹、煽动仇恨,违者可判处五年徒刑。 法国、荷兰、丹麦、挪威等西欧国家也有类似的禁止仇恨言论的法律。
2017年,德国立法规范网络言论,把在社交媒体上传播仇恨刑事化,并要求社交媒体在一个星期内删除非法言论,违者可处以高达5000万欧元的罚款。 在禁止仇恨言论方面,英国的做法大体跟西欧其他国家一致,法律把传播仇恨言论入刑,违者可以被刑事起诉,如果罪名成立,可以被罚款、判监。 在保护和限制言论自由方面,美国的做法跟西欧国家和英国的做法完全不同。
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禁止立法限制言论自由,政府对言论基本采取放任做法,法律并不为言论自由划出清晰的界线。 美国最高法院在依据《宪法》第一修正案做出的判决中,不仅保护仇恨言论,也保护纳粹宣传。 在法律的层面是这样。 不过,言论问题不仅关系到法律,也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在美国的言论生态中,法律规范只是对言论规范的一种,在法律不加规范的巨大言论空间,主要靠民间自我规范。 如果把法律规范称为「硬规范」,民间的自我规范可以被称为「软规范」。
比如,《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仇恨言论,但仇恨言论毕竟与文明社会的公序良俗相悖,在政府和法律「硬规范」缺席的情况下,限制传播仇恨言论的使命就落到民间,包括民间组织、私人公司和个体公民。 美国社会中规范言论自由的「政治正确」就是这么来的 — — 它是一种民间自发的对言论的「软规范」。 美国法律中没有政治正确的规定,也不禁止政治不正确的言论,政治正确完全是民间靠自我约束为言论自由设定边界。 美国的这种言论生态跟西欧国家靠政府立法约束言论,把传播仇恨言论刑事化的做法不一样。 川普总统是这种独特言论生态的产物,他在推特和脸书等社交媒体上风靡数年,最终被封杀,都是这种独特言论生态中的现象。
从法律层面讲,美国政府划定言论自由的边界仍然依据最高法院半个世纪前的一个判决。 1969年,最高法院在布兰登堡诉俄亥俄案中明确判决:《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仇恨言论,甚至保护宣扬暴力的言论。 布兰登堡是俄亥俄州三K党组织的一个头目,他组织武装集会,烧毁十字架之后发表演说,指责美国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压迫白人,号召独立日去华盛顿示威,向黑人和犹太人复仇,把黑人赶回非洲,把犹太人赶回以色列。
俄亥俄州以煽动暴力罪起诉布兰登堡,州法院将其定罪,罚款判刑。 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州法院的判决,理由是布兰登堡的言论受《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宪法保证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不允许政府禁止或封禁宣扬使用暴力或鼓吹违法的言论,除非这种言论意在煽动或制造立即发生的非法行动,或很可能煽动或制造这种行动。」 换言之,即便是有意煽动暴力的言论,如果不是立竿见影,马上导致受众实施暴力,也属于言论自由的范围,受《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 这个判决意味着,政府划定言论自由的界线并不是按照言论本身的内容,而是按照言论造成的后果,或很可能造成的后果。
「布兰登堡诉俄亥俄案」对第一修正案保护言论自由的解释相当宽泛,接近于放任:除非宣扬暴力的言论会立即导致实际暴力,政府不能加以禁止或限制。 「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法律上并不像财产权和人身自由权那样古老,可以追溯上千年的法律实践。 美国在制订《宪法》第一修正案时,没有多少此前的法律和判例可以参照;订立之后,最高法院按照不同时代出现的「言论自由」学说调整对第一修正案中「言论自由」条款的解释。 进入二十世纪,最高法院逐渐采纳观念市场理论,即把言论看成一个市场,让不同观念在言论市场上竞争,优胜劣汰。
这种言论自由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约翰. 米尔顿,在19世纪由约翰. 穆勒发扬光大,成为自由市场理论的副产品。 米尔顿生于一个缺少言论自由的时代,他设想,在自由、公开的辩论中,真理会战胜谬误。 穆勒在名著《论自由》中专门讨论了言论自由问题。 他发现,很多过去被奉为真理的正统观念,后来证明是错误的。 所以,真理必须在跟谬误的交锋中,才有生命力;没有了观念的竞争,真理很快就变成僵死的教条。 换言之,禁止言论自由流通肯定导致谬误:如果被禁止的言论是正确的,人们就只剩下接受错误的机会;如果被禁止的言论是错误的,正确思想就失去了在与错误交锋中得到验证的机会。 这是「观念市场」理论的原型。
基于这种「观念市场」理论,最高法院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条款做相当宽泛的解释,禁止立法限制言论的内容,禁止政府惩罚鼓吹仇恨和宣扬暴力的言论。 如前所述,法律留下的巨大空白为民间的自我规范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在美国这种独特的言论自由生态中,几乎任何言论都不至于因触碰法律的红线而受到政府惩罚,但歧视性和仇恨性言论却因触犯公序良俗的红线而受到民间的惩罚。 比如,种族歧视言论并不违反法律,但因为违反文明社会的准则,而成为公共言论场所的禁忌。所以,在美国的言论市场上,政府限制言论自由的成文法律很少,但民间为言论划定可接受和不可接受边界的不成文规范却多如牛毛。 违反这些不成文的规范,不会有政府施加的强制性司法后果,但会受到来自民间的处罚。 比如,发表歧视性言论会被雇主开除,前途事业可能毁于一旦。
塔克. 卡尔森是福斯电视右翼政论节目主持人。 2020年9月,他的首席写手在网上发表种族主义言论,说做眼科手术的话,打五折他也不会找黑人医生做,免费也不会找亚裔医生做。 这位写手被曝光后不得不辞职。 福克斯就此事件发表声明,谴责他的不当言行,称绝不容忍员工的歧视言论,并要求卡尔森在下一期节目把立场讲清楚。 这反映了美国言论市场的生态秩序。
2021年1月6日,特朗普总统煽动国会山暴乱,试图推翻大选结果。 暴乱期间,他继续通过推特和脸书的帐号传播谣言,火上浇油,被推特和脸书封禁。 川普和支持者转移到放任传播谣言、鼓吹仇恨和暴力的社交媒体Parler。 谷歌和苹果宣布将Parler从手机应用中清除下架,稍后亚马逊宣布终止为Parler提供主机服务。 Parler找不到其他愿意提供主机服务的商家,被迫从网络上消失。 这同样反映了美国言论市场的生态秩序。
具体讲,这是民间言论市场的自我规范机制在发挥作用,它不属于政府禁止言论或惩罚某种言论的范围,跟第一修正案保护言论自由没有关系。 有论者用《布兰登堡诉俄亥俄案》的法律标准分析推特和脸书的做法,属于张冠李戴 — — 那个判决只适用于规范政府的行为,不适用于规范言论市场经营者的行为。 从传统媒体时代起,美国媒体都是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规范言论,从来不把捆绑政府手脚的第一修正案当成言论市场行业的规范标准。
「观念市场」理论跟其他自由市场理论一样,有一个前提性缺陷,即市场会失灵。 美国最高法院在一些关键判决中把观念作为一种产品,就像其他产品一样,可以在自由、公开的言论市场上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去伪存真的结果。 按照这种解释,劣质言论就像劣质产品一样 — — 生产劣质产品不违法,但会遭到市场排斥,比如会被亚马逊、沃尔玛等在乎产品质量的商家下架,只能拿到地摊卖。 在传统媒体时代,这种做法不乏道理,创造了很宽松的言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言论市场的繁荣。
传统媒体有传统职业门槛,行业规范,也有编辑把关,能有效地把劣质言论和涉嫌违反公序良俗的言论过滤掉,在劣质言论、仇恨言论和受众之间建立一道屏障。 社交媒体兴起后,与传统媒体并驾齐驱,影响力甚至超过传统媒体,涌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比如,发表言论没了门槛,劣质言论以量取胜,淹没优质言论。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诉诸人性恶劣一面的仇恨言论和谣言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受众,通过社交媒体互动,滚雪球一样地传播。 在新兴媒体市场上,社交平台靠流量赚钱,放任劣质言论、仇恨言论蔓延。 美国最高法院基于「观念市场」优胜劣汰理论为传统媒体建立的言论自由标准,显然有些过时。
川普的政治生涯是社交媒体的产物。 他和他的支持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的宽松保护和社交媒体对流量的追求。 传统上,谣言和仇恨言论一方面受第一修正案保护,不受政府惩罚,另一方面则受公序良俗和行业规范的约束,进不了传统的主流媒体,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都受到限制。 但是,社交媒体兴起后,为了追求流量,长期不顾公序良俗,放任特朗普和支持者传播谣言和仇恨言论。 1月6日被封禁前,特朗普在推特上有8877万粉丝,带来巨大流量。
在社交平台,流量意味着利润。 马克. 吐温说:「真相还忙着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传遍了半个世界。」 传统媒体时代,谣言主要是以小道消息的方式,口口相传;社交媒体时代,谣言可以跟主流媒体的报道并驾齐驱。 2016年大选,关于希拉里的大量谣言借推特和脸书快速传播,混乱的言论生态造就了特朗普的成功。 2020年大选,特朗普试图复制2016年大选的谣言传播模式,但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逐渐吸取了经验教训,增加了对谣言传播的限制,使特朗普的谣言攻势效果大打折扣。
大选失败后,特朗普加剧传播选举舞弊的谣言,最终演变成煽动国会山暴乱。 1月6日,在特朗普的煽动下,大量暴民席卷国会山,国会认证选举人票的程序被迫中止。 川普在社交媒体传播的谣言和煽动言论,跟暴民攻击国会之间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正如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米奇. 麦康纳尔所指出的那样,在国会山暴乱中,暴民被灌输谎言,被总统和其他权势人物煽动起来。」
众议院共和党第三号人物,美国前副总统切尼的女儿丽兹. 切尼也指出:「暴民攻击美国国会,扰乱我们的民主程序,中断总统选举人票的唱票进程。 这场叛乱造成了伤亡和对我们共和国最神圣之地的毁坏… 下面数日和数周,更多真相会浮出水面,但我们已经掌握的情况已经足够了。 美国总统召集了暴民、组织了暴民、煽动了这场攻击。 后续的一切都是他的行为造成的。 没有总统煽动,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而推特和脸书是特朗普总统召集、组织、煽动暴民的最有效渠道。
国会山暴乱震惊了美国和世界。 推特和脸书等社交媒体停止把吸引流量放到第一位,封禁了特朗普和一些狂热支持者的账号,并清除大量仇恨言论。 或许是出于对公序良俗的考量,或者是对特朗普煽动暴乱使局势进一步动荡的恐惧,或许是兼而有之,社交媒体终于迈出了早该迈出的一步。 如上所述,美国最高法院对第一修正案保护言论自由的解释滞后于社交媒体时代,它所采用的「观念市场」理论放任不同观念 — — 包括宣扬仇恨和暴力的观念 — — 在言论市场上相互竞争,期望正确的获胜,错误的被淘汰。 但这种期望曾一度落空,造成严重后果。
国会山暴乱之后,言论市场的自我约束开始告别失灵状态,逐渐恢复效力。 这种迹象表明,美国的社交媒体有望结束多年法律滞后和行业自律滞后造成的混乱言论生态,逐渐建立有效的行业规范。 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的言论市场或观念市场的竞争秩序仍然主要靠市场参与者自己维持,社交媒体建立行业自律并逐渐形成行业惯例,将对互联网时代的言论生态健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上所述,推特和脸书封杀特朗普跟《宪法》第一修正案没有关系,严格讲不属于法律中的「言论自由」问题。 用日常语言通俗地讲,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要求政府必须放任言论,包括不能禁止或惩罚宣扬仇恨、暴力的言论。 所以,第一修正案相当于捆绑政府手脚的一根法律绳索。 这是美国特有的「言论自由」生态。 在这种生态中,规范言论主要靠媒体自己。 这是不是一种媒体”审查”? 肯定是。
问题在于,如果没有这种媒体审查,或者说媒体的行业规范和自律,言论环境将无比恶劣,为了政治或经济目的有组织地制造谣言、煽动民众的情况就会失控。 有人担心,几家社交媒体的垄断会影响言论自由。 但传统媒体时代也是几家全国性报刊和电视网垄断言论市场,而且只有少数人能在上面发表言论,但美国社会仍然有言论自由。 社交媒体时代,美国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即便传播谣言、宣扬仇恨和暴力都受《宪法》保护。 在这种言论自由的生态中,如果行业规范和自律失灵,后果相当可怕。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言论自由只有在民主和法治社会才能存在。 在美国特殊的言论生态中,由于政府对煽动性言论采取放任态度,把言论和观念作为市场现象,让市场自我规范,市场参与者就必须肩负起自我规范的职责。 如果在言论市场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推特和脸书放任仇恨言论和谣言的传播,容忍煽动暴力推翻民主选举结果,而且在已经造成美国史无前例的国会山暴乱的情况下,仍然容忍这种煽动,美国的民主将每隔四年处于被暴力推翻的危机中,甚至更加频繁。
民主选举一旦被暴力推翻,言论自由将不复存在。 这是个基本常识。 任何法律和惯例,包括有关言论自由的法律和惯例,都是基于常识才能运转;离开基本常识,所有法律和惯例都会失灵,言论自由或其他任何自由,都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