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小人物在法律秩序中追求平等权利的历程》(繁体版《为幸福而生》)出版后,偶尔看到读者的评论。前几天,朋友转来一位名叫Yu的读者的评论,读后为能有这样高水平的读者而欣喜。以下是评论的全文:【看得无限唏嘘又心情激荡的一本书,目前只看了两章。前两章主要讲美国奴隶制和种族隔离时期最高院的几个案例和经典判决,围绕着当事人“小人物”的境遇、大法官、检察官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法律制度、社会状况展开,不只有框架,还有血有肉。
唏嘘在于小人物的命运就在几十年的时光中消磨掉了,他们的名字在那高光时刻永远被历史和案例铭记、被无数人转引,继而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他们的结局甚至不为人所知。第12页写道:“莫里森从15岁到20岁,经历了被作为奴隶买卖,三场审判,两次上诉。进进出出监狱,生了一个孩子,染上肺结核。新奥尔良被联邦军队占领后,法院记录中断,她彻底消失在历史中…….她15岁之前的身世是个迷,20岁以后的下落也是个迷。甚至没人知道1863年1月1日林肯总统发布《解放奴隶宣言》时,她生活在哪里…..正义一迟到,一代人就蹉跎过去了。”
唏嘘也在于再伟大的灵魂和斗士,都无法与固有的社会偏见抗争。“直到10年后,布鲁尔律师才获得一场胜利。那时候他已经是67岁的老人。”
振奋人心的是,只要眼光足够长,正义总有登台的时刻,历史的车轮总会向正确的方向前行,曾经的少数异见终会成为几十年后的主流意见-“普莱西案例判决后的半个多世纪,哈伦大法官的反对意见在法律界和学界很少被提及,几乎被世人遗忘。直到58年后,他的反对意见才成为最高法院的主流意见—1954年,最高法院推翻了普莱西案的判决,宣判种族隔离违反《宪法》。”
历史的前进与小人物的抗争是分不开的。抗争往往会失败。越是机会渺茫这些努力和人性的光辉就越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