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毛精心策划的“倒周”缘何戛然而止?
从1973年下半年起,毛泽东“倒周”、“代周”之意图渐渐显露:
1.中共“十大”,王洪文被毛钦定为第3号人物,明显具有“接班”的特征;【注1】
2.“以邓制周”、“以邓代周”的计划悄然启动;
3.11月25——12月5日,毛亲自部署了名曰“帮助”实为“批斗”周恩来的政治局会议。文 革以来一直以毛代言人自居的江青,直称这是“第十一次路线斗争”,指责周恩来要“迫不及待取代毛主席”。【注2】
4.1974年骤然而起的“批林批孔”运动,更名不符实地大批所谓“现代大儒”、“宰相”和“周公”,甚至有“端着胳膊”这样的形似,影射周恩来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
5.江青一干人所挑起的“黒画展览”【注3】、“蜗牛事件”、【注4】追查周培源文章的后台【注5】、批影片《中国》及“无标题音乐”等,更是射向周恩来的阵阵暗箭。
一切似乎都准备好了,只差一个时机、一个由头,就可以让周去步刘少奇、林彪的“后尘”了。然而,仿佛天降奇迹,毛泽东突然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1974年10月20日,他明确表示:总理还是总理,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和人事安排由总理和王洪文一起管。【注6】毛不仅骤然中断了已经箭在弦上的“倒周”之举,还把“四届人大”的主导权直接交给了周恩来。
,,,,,,
那么,又是什么让毛突然察觉到了危险,并迅速中止“倒周”进程?
笔者认为有两个因素:
1.周恩来主持的国庆招待会
1974年9月30日晚,周恩来抱病主持国庆招待会。当面容消瘦的周恩来出现在国庆招待会上时,人们都站了起来,使劲鼓掌,不断地呼喊:“周总理!周总理!”全场沸腾,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周在招待会上所作简短的祝酒词,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十余次之多。【注15】
笔者当年看过周主持国庆招待会的新闻纪录片:周连续做了五、六次手势,都压不下去那热烈掌声,场面明显超过了毛泽东——笔者当时就深感震撼!
国庆招待会强烈的拥周场面,让毛泽东心中很不是滋味。苦心孤诣“经营”一年之久,马上就要“临门一脚”了,却没成想踢到了“铁板”上!心中的懊恼可想而知。他太明白国庆招待会所透露出来的“拥周”信息了。如果罔顾党心民意执意“倒周”,极有可能激起强烈的反弹,致使局面失控。他已进入耄耋之年,再没有胆略去冒如此之大的风险,他不能不暂且把“倒周”搁置起来。
四天以后—-74年10月4日,毛泽东做出了反应,他让张玉凤直接通知在京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王洪文,提议由邓小平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至于谁任总理,或者说周恩来怎么安排,毛都没有表态。
笔者认为,此时的毛泽东,仅仅是意识到“倒周”之事还需从长计议,非但没有决定再次由周担任总理,甚至可以说恰恰相反,他心目中认为最急迫的还是:抓紧提升邓小平的权柄,加快“以邓代周”的步伐。
2.王洪文秘密的长沙告状
如果说,国庆招待会上所出现的强烈拥周场面,令毛泽东非常震撼,不得不暂且中止“倒周”计划;那么,王洪文的秘密长沙告状之举,倒是让毛突然间警醒—-一个潜在的危机或许正在形成!
按照官方说法:1974年10月18日,王洪文在与江青等人密谋一夜后,背着中央政治局大多数人,秘密飞到长沙毛泽东处“告状”。王洪文称当时的北京“大有庐山会议的味道”,周恩来“住在医院里,但昼夜都忙着找人谈话,经常去总理那里的有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人”。毛泽东当即批评了王洪文,要他回去后要多找周恩来和叶剑英谈谈… …不要跟江青搞在一起。【注16】王洪文则当天又飞回北京。
对这段“官方说法”,长期以来似乎无人深究。然而,事情果真这么简单吗?
笔者认为,在这貌似平和的表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那就是,正是王洪文的长沙告状,让毛泽东突然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
按王的说法,北京“大有庐山会议的味道”—-说白了,庐山会议,就是林彪企图将自己的意志,借被煽动起来的气势,强加给毛的一场“未遂政变”。好在毛当时就在庐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然而这一次,他身在外地,鞭长莫及,一旦北京事发,那后果可就难以想象!
---史纵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