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如何看待川普总统组阁的“忠诚”标准?川普政府的选人标准,再一次把“忠诚”推上了舆论的热搜榜。在中国人的语境里,强调“忠诚”=“任人唯亲”。于是有人批评:美国总统选人,还不也是选亲信,天下乌鸦一般黑!
这种看法,看以有理,其实大谬。美国总统确实强调“忠诚”,但这种忠诚不是“摇尾乞怜”的拍胸效忠,而是“同路上船”的政策认同。在美式宪政框架下,这种忠诚有边界、有目标,因此与中国式“任人唯亲”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美国总统非要强调“忠诚”?这到底是政治智慧还是短视?是有效管理还是权力滥用?今天,我们试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作些讨论。
一、“忠诚”与“任人唯亲”的本质差异
1. 忠诚不是对“人”,而是对“政策”
美国总统的选人逻辑,从来不是罗织私人关系网,而是确保政策方向的一致性。总统是选民的代理人,他的任务是实现选举承诺。为此,他需要强大的执行型团队,而不是纸牌屋里的“自己人”。
川普的优选是什么呢?可想而知,他会说:“我需要的是忠于‘美国优先(MAGA)’政策的人,而不是会拍马屁的马屁精!”比如 J.D. 万斯,这位曾在 2016 年批评川普的人,后来深刻认同“美国优先”政策,迅速转身为川普的坚定支持者。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忠诚不是“逢迎上意”,而是“政策同心”。
再来看 卢比奥。他非但不是川粉,甚至算不上 MAGA 派的核心成员,但在对华强硬、移民改革等政策上,与川普高度一致。于是,川普提名他担任国务卿,依据当然不是私交,而是政策契合度。这正是左右都认同的契约精神:目标一致,方向一致,才能合作无间。
2. 忠诚的边界:制度约束——防止“任性忠诚”
美国的忠诚强调“政策优先”,而不是个人效忠。这种忠诚在宪政框架下得以平衡,避免滑向权力滥用。
美国宪政制度的设计,让总统的“用人自由”被严密锁住。提名内阁成员是总统的权力,但必须通过参议院的听证,媒体的放大镜更是无处不在。这套机制的结果是什么?忠诚变成了政策工具,而不再是私人武器。
对比之下,中国官场所谓的“忠诚”,因缺乏有规则的政治市场,当然就容易滑向裙带关系、任人唯亲。经济学的铁律:没有透明和约束,劣币就会驱逐良币。
二、川普的“忠诚”选人:工具而非目的
1. 忠诚服务政策目标
川普的核心政策“美国优先(MAGA)”,政策包则包括强硬移民、对等贸易。川普施政,则必需忠诚执行力,而不是摇摆不定的拖后腿者。
比如,川普最新提名的司法部长 帕姆·邦迪(Pam Bondi),就是忠诚选人的教科书案例。邦迪不仅法律经验丰富,还从 2016 年起就坚定支持川普。她参与弹劾案辩护,揭露拜登家族丑闻;反对同性婚姻,批评变性文化;誓言平反“1月6日”国会事件。这并非对川普的个人崇拜,而是与其政策目标的深度契合。
2. 忠诚优先,但能力必不可少
川普的忠诚选人标准,从来不是“只要忠诚就行”。邦迪的执法能力、埃隆·马斯克的创新增效能力,都证明川普的标准是“忠诚+能力”。正如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你不需要每一方面都完美,但核心价值必须达到最优。
三、忠诚的双刃剑:效率与代价
批评者认为川普的忠诚标准削弱了团队多样性。可事实是,忠诚让政策执行更高效。税改、贸易谈判若想快速推进,都离不开这支“忠诚战队”。
经济学强调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在政策执行中,方向一致性比内部多样性更重要。忠诚选人未必完美,但它符合效率优先的目标。
四、忠诚与美式政治传统的契合
忠诚要求不是川普的发明,更不能以此批评他是希特勒,而是美国总统的惯例。可以说,美国历史上的忠诚团队:无论左右。
譬如,林肯的“团队中的对手”:虽然内阁成员政见不同,但他们对国家目标高度忠诚。林肯靠这样的团队打赢了内战。
又譬如,奥巴马的医改铁军:奥巴马推动《平价医疗法案》时,要求内阁全力支持。卫生部长西贝利厄斯强力执行,使医改最终落地。
五、经济学视角的结论:忠诚不是万能,但没有忠诚万万不能
经济学告诉我们,忠诚是政策执行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没有忠诚,政策可能分崩离析;没有能力,忠诚可能沦为摆设。
川普的忠诚选人,尽管争议不断,但大幅提升了政策效率。在宪政制度的约束下,忠诚成为推动政策落地的有力工具。
六、忠诚是战斗力,不是装饰品
川普的忠诚选人逻辑,也许并不讨所有人喜欢,但它揭示了一种符合经济学效率至上的国家治理哲学。忠诚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润滑剂。在未来的治理中,中国其实也需要这种有约束、有方向的忠诚,而非流于形式的盲从。
最终,忠诚不是对人的奴性,而是对政策和国家目标的坚守。这种忠诚,只有在现代制度保障下,才能释放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