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打倒刘 毛做了极其细致周密的准备
为了打倒刘少奇,毛泽东煞费了一番经营。这次对刘少奇,已经不像历次打倒“反党集团”那样轻而易举,更不像对“彭德怀俱乐部”那样具有强大的威慑力。由于在大跃进中的严重失误,和反对彭德怀以后继续推行错误政策,已经给国家造成极大损失,毛泽东本人的威信在党内 开始降低;而在刘少奇、周恩来等人的调整下,国民经济免于下滑,因而刘少奇之声誉提高,是自然之理。笔者儿时就常常听到“三年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的街头巷尾之言(这十一个字,来源于毛泽东自己对刘少奇的多次赞美)。因此,宣称“动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打倒对方的毛泽东不敢轻易对自己长期称赏的刘少奇发难。林彪就曾经生动地描绘了毛泽东彼时的焦急心理:“这样下去,人家就不投我们的票,不投毛主席的票,而投他们的票”(1966年5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面对自己在大跃进中闯下的大祸与来自党内的质疑,毛泽东或爽快承认错误,获得人们的谅解;或为了保持自己的绝对权威,将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志打倒。他走了后一条路。他选择了从批判“彭德怀反党集团”作为突破口。而对于彭德怀,毛泽东其实是最觉理亏的。在1965年私下约会已被打倒的彭德怀,他已透露出了这一心态:“你要向前看,你的问题由历史作结论吧。也许真理是在你这一边。”性格强势的毛泽东,居然在被自己定性的“反党集团头子”面前羞羞答答承认“也许真理是在你这一边”!而明知真理“可能”在彭德怀一边,却偏偏以彭德怀为文革突破口,以真理的名义来发动、激励人民,这一举动,反映了毛泽东的阴暗心理和孤注一掷的赌博心态。此时,心事重重的毛泽东做好了“摔得粉碎的”的心理准备(1966年7月8日给江青的一封信)。
为了打倒刘少奇,毛泽东先从对吴晗的历史剧《海瑞罢官》之批判开端,这是一种巧妙的曲折迂回之策略。先由姚文元受命写作《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5年11月1日上海《文汇报》),蛮横攻击吴晗是要搞什么“翻案”。而毛泽东在1965年12月21日与陈伯达等人谈话时,则直接指出:“《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毛泽东之批判吴晗要为彭德怀翻案的隐秘目的为何,全国的党员们,对此一无所知,更不要说全国人民了。可怜的冤大头吴晗只不过是毛泽东寻找战机的一个突破口而已。
以彭德怀为突破口来搞运动,毛泽东此刻已经为他的文革悲剧埋下了种子。如毛泽东自己所预言:历史将证明真理在彭一边,那么,他发动文革时,已经是理不直,气不壮,只能用搞得“天下大乱”之非常手段来乱中取胜了。文革中那些非理性的、暴力的种种行径,当然含有诸多因素,其中,毛泽东由于底气不足,心虚理亏,而急于发动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接下的斗争矛头直指“邓拓、吴晗、廖沫沙”之“三家村”的全国性批判运动,使国人吃惊不小,但是人民是永远跟不上毛泽东的战略部署的;当《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之社论出现时,毛泽东正悄悄接近他的目标——国家主席。
用直接拿下彭德怀的震慑之法来对待刘少奇,毛泽东已经不自信了,但思维灵活的战略大师毛泽东,对于自己在广大的工农群众中的威望,还是十分自信的。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发动那些从呀呀学语起、在课堂上就视毛泽东作为圣人的广大青年学生,用搞得“天下大乱”(毛泽东1966年7月8日给江青的一封信)的方法,并以文化革命的名义,来打倒对手,这是屡屡用人民战争方法立于不败之地的毛泽东突发的奇妙灵感。
对吴晗《海瑞罢官》的批判,吹响了文革的号角。1966年2月7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向中央提出《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内容略),强调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而后被毛泽东授意下的《中央批转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否定了;紧接着,5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批判了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这一“反党集团”,确定文革的斗争方向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此刻举国上下如醍醐灌顶——彭真等政治局委员已经被揪出来,看来文革的目标大体实现了;而谁也未曾想到一条更大的鱼——刘少奇在等待着毁灭的命运呢!
此刻,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潮。人们感戴伟大领袖——为使他们“不吃二遍苦,不受二茬罪”,毛泽东洞察了彭真反党集团搞复辟的大阴谋。这次揪出“彭罗陆杨”,更大提高了毛泽东在国人心中的威望,为“揪出”刘少奇,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突然袭击对待刘少奇,毛泽东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1966年5月16日,在授意制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后,他把领导文革之事托付给刘少奇等人负责,自己早已巡游南方、畅游于长江了。在运动如火如荼、紧张无比的情况下,文革发动者毛泽东理应坐镇北京,亲自掌舵,而他却在畅游长江水的“闲庭信步”之中,蕴藏深沉的谋算——他等待着刘少奇“犯错误”的时机。至于刘少奇犯什么“错误”,毛泽东早已成竹在胸。身在南方的他,深沉地赋诗一首《有所思》,其中有云:“凭栏静听潇潇雨”——不管刘少奇怎样主持领导文革,毛泽东都会找出他的错,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两个月以后,毛泽东露面了,他回到了北京。以伤感、愤慨的语气说道:“回到北京后,感到很难过。冷冷清清,有的学校都关起来了。甚至有些学校镇压学生运动”。而事实是,在一片混乱情况下,刘少奇不过派了工作组,去遏制失控的局面和内乱的苗头而已。此刻,刘少奇似乎还没有意识到毛泽东欲打倒自己。他对学生们颇为困惑地说:“至于怎么样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你们不大清楚、不大知道,你们问我们怎么革,我老实回答你们,我也不晓得。”得知了南巡归来的毛泽东的盛怒态度,刘少奇急忙去毛泽东住处,欲意汇报解释,这时他被告知毛泽东要休息,吃了个闭门羹。毛泽东托辞休息拒见刘少奇之举,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它表明,毛泽东对长期和他共事的战友的决定性打击的时刻马上就要来到了。
毛泽东在本年8月5日发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锋芒突指刘少奇,终于露出了他揭露走资派的真实目标。在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时,天安门站立的刘少奇被冷落在一边,无异于被预判了悲惨的结局;而毛泽东在此刻仍然在玩弄迷惑着昔日的战友,他主动找刘少奇谈话,要对方“好好学习,保重身体”,要刘少奇读几本书,介绍了德国学者海克尔写的《宇宙之谜》,法国哲学家、医生拉美特里的《人是机器》和汉代的《淮南子》——完全是一种老朋友的亲切姿态。
然而,一向用兵如神的战略大师毛泽东,转瞬间,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之魄力,对刘少奇作了最后致命一击。7月18日,江青等组织批斗刘少奇大会(毛泽东人在幕后,给人全不知情之感),紧接着,于10月13日至31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以神奇的速度,在中共8届12中全会上,给刘少奇安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宣布“永远开除出党”。毛泽东并默许党刊党报对他自己曾经高度评价过的刘少奇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1939年发表)大力批判,直至刘少奇的悲惨死亡,从而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为了打倒刘少奇 毛做了极其细致周密的准备
作者: 黎烈南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